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
引用本文:马星华,王志强,王超,鄢雪龙.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与陆内环境高Sr/Y斑岩的形成及成矿:实例与探讨[J].岩石学报,2014,30(7):2020-2030.
作者姓名:马星华  王志强  王超  鄢雪龙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973”项目(2013CB429804)和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2033)联合资助.
摘    要:产于陆内环境的含矿斑岩往往具有高Sr/Y特征,多数学者认为与岩浆起源于加厚或拆沉的下地壳有关。然而,目前这一模式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敖仑花斑岩矿床为例,新报道了矿区内不成矿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同期成矿岩体进行对比,探讨含矿斑岩高Sr/Y原因及控制是否成矿的可能因素。相对于含矿斑岩,敖仑花贫矿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SiO2(74%~78%)、低MgO(0.2%)和CaO(0.2%~1.1%)、贫Sr(30×10-6~251×10-6)和Cr(1×10-6~6×10-6)的特征,显示准铝质到过铝质性质(A/CNK=0.9~1.2),Mg#值(2~30)与玄武岩实验熔体成份相似,说明岩浆可能主要来自基性下地壳源区的部分熔融。而已有的研究表明含矿斑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富集地幔起源的偏基性岩浆的加入提升了寄主长英质岩浆的Mg#值、大离子亲石元素(Sr、La等)含量及其氧逸度(fO2)。我们认为幔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导致陆内环境含矿斑岩高Sr/Y及有利成矿的根本原因;相反,来自纯壳源的花岗质熔体因缺乏富水、高fO2幔源岩浆的参与而不利于形成斑岩Cu±Au±Mo矿床。

关 键 词:斑岩矿床  埃达克岩  壳幔岩浆混合  陆内环境
收稿时间:2013/9/10 0:00:00
修稿时间:2013/12/15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