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一次高原涡东移引发江淮强降水的动热力机制分析
引用本文:燕若彤,许东蓓,孙继松,麦哲宁,常秉松,丁艺涵.一次高原涡东移引发江淮强降水的动热力机制分析[J].高原气象,2023(3):701-710.
作者姓名:燕若彤  许东蓓  孙继松  麦哲宁  常秉松  丁艺涵
作者单位: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 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937301);
摘    要:利用ERA5(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和FY-2E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等,探讨了2017年7月7-9日的一次移出高原涡形成发展的环流背景和移动特征,以及引发江淮流域强降水的动热力机制,并应用HYSPLIT4模式追踪江淮流域强降水的水汽源地。结果表明:此次高原涡生成于高原中部,先向东南方移动,到达四川中部后转为东北向移动,生命史为39 h。200 hPa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强度较强,低涡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区,促使低涡形成和发展。500 hPa低涡前部的负变高中心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引导低涡的东移和转向。低涡移出高原后处于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造成的减压区,加之大地形背风坡有利于气旋性涡度增强,低涡得以发展。低涡下高原后沿江淮切变线移动,槽后的冷空气与携带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的偏南气流汇合,在锋生作用下低涡发展为江淮气旋,降雨量迅速增强达到大暴雨标准。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低层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有利于江淮强降水的形成。强降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和孟加拉湾,降水最强时段对应辐合上升运动最强,对流云发展旺盛使降水得以维...

关 键 词:高原低涡  东移过程  维持机制  江淮降水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