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引用本文:孙继松,雷蕾,于波,丁青兰.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2015,73(4):609-623.
作者姓名:孙继松  雷蕾  于波  丁青兰
作者单位: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9;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 100089,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9,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9,北京市气象台, 北京, 100089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题(GYHY 201506006)、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期灾害性天气过程及其预报方法研究"、中国气象局强对流预报专家创新团队、北京市气象局强对流天气机理研究创新团队。
摘    要:利用北京地区5 min间隔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SA雷达观测资料、FY-2卫星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NCEP/NCAR最终分析资料,对2006—2013年发生的10次极端暴雨事件(14个区(县)中,任意一个区县代表站24 h内降水量≥ 100 mm,且暴雨区内至少有一个自动气象站降水强度≥ 40 mm/h)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长生命周期的单体或多单体组织合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暴雨中心一般位于北京西部山前地区或中心城区,这种分布与低空偏东气流的地形强迫作用或城市强迫作用有关;"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第Ⅱ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事件往往与两次不同属性的降水过程有关:锋前暖区对流过程和锋面附近的对流过程。因此,降水分布往往平行于低空急流轴或锋面。(2)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局地性更强,全市平均降水量远小于暴雨量级(50 mm),其中,由混合型降水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是由几乎不移动的长生命周期单体反复生消造成的,对流高度相对较低;而深对流主导的极端暴雨事件一般由多单体组织、合并、加强造成,由于对流单体的上冲云顶很高,最低TBB一般低于-55℃,这类极端暴雨事件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第一阶段的强降水与单体对流发展过程对应,以后的短时强降水与对流单体组织、合并过程对应。(3)"列车效应"对应的多单体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过程,初始阶段一般表现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对流带,即与锋面系统对应的对流带和与低空急流轴对应的暖区对流带,随着锋面对流带逐渐向暖区对流带移动,低空冷空气逐渐侵入到暖区对流带中,两条对流云带逐渐合并,对流活动进一步发展;或者由于暖区对流带截断锋面对流带的水汽入流,造成锋面对流减弱,而暖区对流带组织性更强,发展更加旺盛。与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的极端暴雨过程不同,这类暴雨过程往往造成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暴雨(≥ 50 mm)甚至大暴雨(≥ 100 mm)。(4)不同类型的极端暴雨过程,大尺度水汽输送条件不同:"列车效应"造成的暴雨过程多数情况下由源于孟加拉湾和源于西太平洋的两支暖湿季风气流共同构成,大尺度水汽供应充沛;而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混合型降水造成的暴雨过程的水汽来源主要与低空东南气流造成的近海水汽输送有关;第Ⅰ类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深对流主导的深对流暴雨过程中整层水汽含量并不大,多数情况下水汽输送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甚至仅在近地面层内。(5)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哪类性质的极端暴雨过程,在强降水发生时刻,雷达强回波高度一般在4 km以下,仅有极个别时刻强回波中心高于5 km。极端暴雨过程中,环境大气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大小一般与对流发展高度(雷达回波顶高)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与强降水发生时刻回波强度、最强回波高度、降水强度的对应关系较差。

关 键 词:极端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列车效应
收稿时间:2015/1/16 0:00:00
修稿时间:2015/2/15 0:00:00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the extreme severe rain event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in the Beijing area
SUN Jisong,LEI Lei,YU Bo and DING Qinglan.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the extreme severe rain events in the recent 10 years in the Beijing area[J].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15,73(4):609-623.
Authors:SUN Jisong  LEI Lei  YU Bo and DING Qinglan
Affiliation: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Beijing 100089, China;Institute of Urban Meteorolog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9, China,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Beijing 100089, China,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Beijing 100089, China and Beiji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Keywords:Extreme severe rain event  MCS  Train Effect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