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新型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
引用本文:王静,覃钦博,陈松,刘少军,段巍,刘锦辉,张纯,罗凯坤,肖俊,刘筠.新型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C辑,2008,38(7):635-642.
作者姓名:王静  覃钦博  陈松  刘少军  段巍  刘锦辉  张纯  罗凯坤  肖俊  刘筠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长沙4100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批准号: 30330480和30571444)、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 307250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7CB109206)、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 200405422001)、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基金(批准号: IRT0445)、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批准号: 2005380)和湖南省重点攻关课题(批准号: 2006NK2008)项目资助
摘    要:利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和雌核发育方法获得了新型四倍体鲫鲤(G1×AT). 在G1×AT中发现2%的高背型个体, 其自交后代性状发生分离并形成3种两性可育的二倍体鱼: 高背型红鲫、高背型双尾金鱼和青灰色鲤鱼. 其中高背型红鲫自交, 后代性状继续发生分离, 形成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 本文主要对这3种高背型鲫鱼及其自交后代的外形特征、染色体数目、性腺显微和超微结构以及繁殖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ⅰ) 这3种高背型鲫鱼在外形上都具有体背高、尾柄短、头部小的优良特性. 高背型红鲫、花鲫和青鲫的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54, 0.51和0.54, 三者明显高于普通红鲫的体高/体长值0. 41(P<0. 01); (ⅱ) 3种高背型鲫鱼染色体数目与普通红鲫染色体数目一致, 都为2n=100; (ⅲ) 这3种高背型鲫鱼都具有正常的卵巢和精巢, 它们分别能产生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为二倍体高背型鲫鱼品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ⅳ) 与普通红鲫相比, 3种高背型鲫鱼具有产卵(产精)量大、繁殖期长、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等优点. 它们通过自交培育出了具有高背特征的二倍体鲫鱼群体; (ⅴ) 3种高背型鲫鱼既具有较高的观赏和食用价值, 也可以作为优良的二倍体亲本与四倍体鱼交配来制备高背型三倍体鲫鱼. 这3种高背型鲫鱼的形成在生物进化研究和鱼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高背型鲫鱼  性状分化  外形特征  染色体  性腺结构
收稿时间:2007-12-06
修稿时间:2008-01-21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C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C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