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
引用本文:徐辉龙,丘学林,赵明辉,孙金龙,朱俊江.南海东北部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壳结构特征与震源构造[J].科学通报,2006,51(B11):83-91.
作者姓名:徐辉龙  丘学林  赵明辉  孙金龙  朱俊江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 [2]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冯绚敏研究员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并提供广东省地震资料,谨表谢意.本工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3-SW-2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0476025)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4833201002)资助.
摘    要:通过对1918年南澳大地震(M=7.5)震中区的地震地质考察和记录史料比较研究分析,该地震震中位于北东东向滨海断裂带与北西向黄岗水断裂带的交汇处,地震所产生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和北西向张性断裂反映了地震的震源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北东-南西向拉张;烈度X度极震区为-呈北东东向和北西向延伸的“X”型面状分布,发震构造属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北东东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北西向的黄岗水断裂为辅.根据穿越震中区的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南东的低速破碎带,断裂带西北侧为正常型陆壳,厚30km;断裂带东南侧为减薄型陆壳,厚25~28km.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东北部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东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关 键 词: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低速层  震源构造
收稿时间:2006-02-27
修稿时间:2006-02-272006-07-27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