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湖北利川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主要进展
引用本文:王令占,涂兵,赵小明,田洋,谢国刚,吴俊,童金南,安志辉,曾波夫.湖北利川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与主要进展[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3,29(3):169-176.
作者姓名:王令占  涂兵  赵小明  田洋  谢国刚  吴俊  童金南  安志辉  曾波夫
作者单位:1.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
2.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摘    要:在湖北西部利川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国际地层表(2012)为指南,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事件地层角度,对调查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对利川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长兴组进行了重点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四个牙形石带,P/T界线生物地层标准化石Hindeodus parvus首现于长兴组顶部微生物岩中,获得了P/T界线之上粘土岩的锆石U-Pb年龄。对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硅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伴有生物作用的火山成因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还原环境,获得了硅质岩层间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对调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类型和组合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沉积环境分析,建立了4类沉积相模式,并重点查明了志留纪纱帽组顶部,泥盆纪云台观组、黄家磴组,石炭纪大埔组,二叠纪长兴组,三叠纪大冶组、巴东组上部层位的岩相变化与空间展布。建立了调查区构造格架,阐明了构造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了构造变形阶段,通过构造应力场反演、叠加褶皱分析及构造演化研究,对调查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系统总结了新构造运动在调查区内的表现形式,对高海拔砾石层、瓦厂湖相-河流相沉积组合及利川盆地第四系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试。总结了地质灾害与地层、构造、岩性及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关 键 词:地层划分对比  P/T界线  沉积相模式  构造演化  湖北利川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