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
引用本文:王震亮,刘林玉,于轶星,周荔青,吴聿元,朱桂生.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J].地质学报,2007,81(3):419-427.
作者姓名:王震亮  刘林玉  于轶星  周荔青  吴聿元  朱桂生
作者单位: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 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
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南京,21001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5),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RT0559),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项目联合资助成果。
摘    要: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成藏是油气地质学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如何将影响油气运移成藏的流体动力、成岩事件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相结合,以准确确定油气的成藏机理,仍是目前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首先论证了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生烃潜力;恢复了最大埋深时期(古近纪末)泥岩的过剩压力,探讨了流体动力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特点;立足成岩作用与成藏事件的紧密联系,根据次生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同位素资料分析了成藏期次;最后综合石油地质概念模式和储层内流体活动的记录,建立了油气运移、成藏的模式。研究认为,青山口组烃源岩经历了较高的热演化程度(Ro达1.0%~1.2%),古近纪时其中的过剩压力可达6~11MPa,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砂岩储层内曾于明水期(K2m)内发生过含烃流体的两期注入。提出了古近纪前、后的“跷跷板”式成藏模式,即明水期—古近纪油气主要由源区向西南方向运移,而新近纪后的油气运移主要靠浮力驱动,但因储层已致密化,难以形成较高的连续油柱,油、水的分异程度低。

关 键 词:腰英台地区  青山口组  流体动力  油气运移和成藏  成藏期次  成藏机理
修稿时间:6/6/2006 12:00:00 AM

The Mechanism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from Yaoyingtai Area, Sourthern Songliao Basin
WANG Zhenliang,LIU Linyu,YU Yixing,ZHOU Liqing,WU Yuyuan,ZHU Guisheng.The Mechanisms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Qingshankou Formation from Yaoyingtai Area, Sourthern Songliao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7,81(3):419-427.
Authors:WANG Zhenliang  LIU Linyu  YU Yixing  ZHOU Liqing  WU Yuyuan  ZHU Guisheng
Abstract:
Keywords:Yaoyingtai area  Qingshankou Fm  fluid dynamics  hydrocarbon migration  phase of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accumula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