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社会”本质结构的解剖
引用本文:李乾坤.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产阶级社会”本质结构的解剖[J].东南学术,2021(1):31-35.
作者姓名:李乾坤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理论与思想史效应研究”
摘    要: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把握,分析“市民社会”观念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剖析“资产阶级社会”的结构,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中.其实,《57-58手稿》里以“kapitalistisch/capitalistisch”作为定语出现的概念极少,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达,马克思使用的基本是“资产阶级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但这并不妨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揭示,因为这种揭示建立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上.在《57-58手稿》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重要成就,即价值理论以及在此之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得到创立.价值理论是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结构的关键且科学的入口.通过对蒲鲁东主义者和李嘉图社会主义者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商品交换需要价值作为一般性的中介,而在交换之中,价值最终采取货币形式.在价值理论之上蕴含了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劳动一般成为商品的价值,是以充分发展的资产阶级社会为前提的;而资产阶级社会的前提则是建立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之上,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之上.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