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卵巢甲状腺肿性类癌并畸胎瘤一例报告(个案报告)
引用本文:李云秀,马艳萍,陆桂君.卵巢甲状腺肿性类癌并畸胎瘤一例报告(个案报告)[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18(12):806-806.
作者姓名:李云秀  马艳萍  陆桂君
作者单位:1. 650032,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
2.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摘    要: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6 岁。因体检发现右附件包块于2005年8月1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自觉症状。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6 cm×6 cm×5 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边界清楚,质地中等,无压痛。超声示右侧卵巢肿瘤。8月4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卵巢肿块为囊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盆腔未见种植和转移。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大小为7 cm×6 cm×5 cm,包膜完整, 切面为多房性,分叶状、内见毛发、皮脂等畸胎瘤成分及灰黄色结节,无出血、坏死。镜检示:肿瘤由甲状腺和类癌组织混合组成,有畸胎瘤和软骨成分。类癌细胞以梁状结构为主,混有小管状结构,细胞呈短梭性,大小较一致,胞质丰富,嗜酸,核为卵圆胞,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混有大小不等甲状腺腺泡,腺泡内衬扁平和立方上皮,腺腔内胶质丰富。甲状腺滤泡的数量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差别很大。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内分泌标记syn(突触素)、cgA(嗜铬蛋白A)阳性,甲状腺腺泡TG阳性。病理诊断:右侧卵巢甲状腺类癌合并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讨论 卵巢甲状腺肿性类癌是非常罕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由类癌和卵巢甲状腺肿两种成分构成。1970 年由Scully首先提出,迄今为止,国外报告约100余例,国内由范娜娣首报,至今约10例左右1]。本病发病年龄21~77岁,40岁以上占2/3。临床上自觉症状不明显,可有下腹疼痛及月经不调,少数病例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男性化等症状,很少发生类癌综合征。其病理学特征独特,组织起源尚有争议。WHO(2003)肿瘤分类中将其归入单胚层畸胎瘤,认为肿瘤中的两种成分均为畸胎瘤内胚层起源。其中类癌成分含有淀粉样物及神经内分泌性颗粒,类似于甲状腺髓样癌,提示其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有人根据其类癌形态主要为梁状,认为是由内胚层的后肠或支气管上皮转化而来2]。Robboy等3]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所在部位将其分为三型:(1)瘤壁结节型,直径1~8 cm,位于皮样囊肿壁内,并突向囊腔。偶见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囊壁增厚。(2)纯型,肿瘤直径为012~20 cm,质地均匀,肿瘤内的类癌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可有出血及坏死灶,甲状腺滤泡腔区充盈胶样物质。(3)混合型,类癌与畸胎瘤或其他肿瘤成分混合,本例即属于此型。通常畸胎瘤为囊性,囊内可见毛发及皮脂样物质,其他肿瘤则多为囊腺瘤。该瘤类癌成分中的腺泡样结构易与颗粒细胞瘤的Call-Exner 小体混淆,支持-间质细胞瘤具有小管或条索状瘤巢,也易与本瘤中小梁及岛状类癌成分混淆,免疫组化syn、CgA、TG染色有助于鉴别。本病预后良好,几乎全部为Ⅰ期,多为单侧,一般不转移4]。手术无论行单纯患侧附件切除或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其预后相似。因此,若患者年轻,对侧卵巢无异常,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即可。若肿瘤内滤泡呈乳头状腺癌或滤泡癌变时,则术后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关 键 词:卵巢甲状腺肿性类癌  畸胎瘤
文章编号:1006-9801(2006)12-0806-01
收稿时间:2006-01-21
修稿时间:2006-08-22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肿瘤研究与临床》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肿瘤研究与临床》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