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结合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束缚水饱和度方法研究
引用本文:朱林奇,张冲,石文睿,魏旸,陈雨龙,刘敬强,郭聪,程媛.结合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测井预测束缚水饱和度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15).
作者姓名:朱林奇  张冲  石文睿  魏旸  陈雨龙  刘敬强  郭聪  程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04084);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CFB396)。
摘    要:针对压汞实验与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精度不高的事实,借助Purcell公式确定岩样流动孔喉下限,提出了基于流动孔喉下限确定束缚水饱和度的方法。由于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存在较强微观非均质性导致流动孔喉下限不固定,认为在利用压汞实验确定束缚水饱和度时应分别确定岩样流动孔喉下限。通过对223块岩样压汞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累积渗透率贡献达到99.9%时的非润湿相饱和度大致等于束缚水饱和度,并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构建伪毛管压力曲线,以渗透率贡献达到99.9%为标准求取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思路,并与其他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饱和度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压汞实验所确定束缚水饱和度与岩心半渗透隔板实验所得相对误差在35%以下,测井新模型在精度和变化趋势上均与岩心数据较为吻合,两者计算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对束缚水饱和度的计算有一定贡献。提出的方法可提高压汞实验与测井资料计算致密砂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精度。

关 键 词:束缚水饱和度  微观非均质性  压汞  流动孔喉下限  累积渗透率  测井评价
收稿时间:2015/12/12 0:00:00
修稿时间:2016/5/12 0:00:00

Study on the Method of Prediction of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by Combining Mercury Intrusion and NMR Logging Data
Affiliation: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Yangtze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Yangtze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Yangtze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Yangtze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Yangtze University
Abstract:
Keywords: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microscopic heterogeneity  mercury intrusion  lower limit  of pore  throat cumulative  permeability well  logging evaluation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