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
引用本文:阎建忠,张镱锂,摆万奇,刘燕华,包维楷,刘林山,郑度.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J].中国科学D辑,2005,35(11):1060-1073.
作者姓名:阎建忠  张镱锂  摆万奇  刘燕华  包维楷  刘林山  郑度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39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北京,100862
4.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3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90202012, 40471009, 30270256)、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3-SW-339)和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主干科学计划(CXIOG-E01-01)资助项目
摘    要: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 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 在4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 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 分别生成3期(1967, 1986, 2000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 结果表明: (1) 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 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 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 1967~2000年, 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9.43%, 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2) 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 31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 其迹地仅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 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 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3) 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 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 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 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 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 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 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

关 键 词: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大渡河上游  植被演替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收稿时间:2004-04-02
修稿时间:2004年4月2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