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wilson氏病肝脏的超微结构研究
引用本文:董聿明,董光锋,胥爱莲,杨光霖,张秀庭,王道斌,杨任民.wilson氏病肝脏的超微结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8(3).
作者姓名:董聿明  董光锋  胥爱莲  杨光霖  张秀庭  王道斌  杨任民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电镜室,安徽医科大学电镜室,安徽医科大学电镜室,安徽医科大学病解教研室,安徽医科大学病解教研室,安徽医科大学病解教研室,安徽中医学院神经内科
摘    要:本文对14例wilson氏病肝脏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重点观察肝细胞、贮脂细胞(FSC)及窦周隙的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理。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铜主要沉积在肝、脑、肾。光镜下见肝细胞内散布着棕褐色颗粒,经红氨酸铜染色呈墨绿色。电镜下肝细胞内有大而高密度的溶酶体(图1)。yasuaki等对本病肝细胞内溶酶体部位进行微量元素测定,证实有多量铜沉积,这种含铜颗粒可以通过红氨酸染色在光镜下显示出来。所以血清铜降低、肝内铜沉积增多是wilson氏病所特有的。铜主要沉积在溶酶体内,铜不但使溶酶体功能受害,还能增加溶酶体膜的脆性致溶酶体破裂,落酶体内酶溢出导致细胞自溶死亡,提示肝细胞的损伤与铜的沉积有密切关系。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