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引用本文:杨晓芬,武江,吕东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河北医药,2006,28(10):978-980.
作者姓名:杨晓芬  武江  吕东方
作者单位:1. 050000,石家庄市,河北省血液中心
2. 河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
3. 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摘    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发病率高,可分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脑血管痉挛(CVS)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颅底动脉的一支或多支血管平滑肌的持续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管腔形态学的变化,在动脉造影时表现出血管管腔狭窄,发生率高达30%~90%.早发性CVS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缓解,目前认为是SAH后流入脑脊液中的血液对脑血管的机械性刺激所致.暂时性或早发性CVS对脑血管功能影响不大.迟发性CVS发生于出血后4~15 d,7~10 d为高峰期,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损伤,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新的进展.

关 键 词: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机制  治疗  迟发性缺血性损伤  管腔狭窄  脑血管意外  动脉瘤破裂
收稿时间:2006-04-20
修稿时间:2006-04-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