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形成
引用本文:刘少坤,曹亮,张靓,沈晓涛,赵宝寅,齐绪峰,秦俊文,蔡冬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管状形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5).
作者姓名:刘少坤  曹亮  张靓  沈晓涛  赵宝寅  齐绪峰  秦俊文  蔡冬青
作者单位:1. 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市,510632;暨南大学再生医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市,510632;暨南大学科技部及广东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广州市,510632
2. 暨南大学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市,510632;暨南大学生殖免疫研究所,广东省广州市,510632
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摘    要:背景: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存活,诱导血管新生,但其促进血管新生的细胞与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培养使之形成细胞小球,将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接种于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的3D环境中培养,然后分别加入50,70,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继续培养,于培养24,48 h观察并测量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枝长度和分枝条数.结果与结论:经分离的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在Ⅰ型胶原-甲基纤维素3D环境中培养24 h,均可见管状分枝,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管状分枝生长,以10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促生长效果最明显,分枝也最多.培养至 48 h,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小球的分枝更长.说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3D体外管状形成模型中可促进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发芽及管状结构的形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关 键 词: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新生  管状结构形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motes tube formation of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Liu Shao-kun,Cao Liang,Zhang Liang,Shen Xiao-tao,Zhao Bao-yin,Qi Xu-feng,Qin Jun-wen,Cai Dong-qing.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omotes tube formation of cardiac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2011,15(15).
Authors:Liu Shao-kun  Cao Liang  Zhang Liang  Shen Xiao-tao  Zhao Bao-yin  Qi Xu-feng  Qin Jun-wen  Cai Dong-qi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