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
引用本文:孙成梅,胡美云,刘艳菲,李明超,居克举.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16(7):858-862.
作者姓名:孙成梅  胡美云  刘艳菲  李明超  居克举
作者单位: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300,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300,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300,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300,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目的:比较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与静脉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CVST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两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组(介入组,18例)和静脉肝素抗凝组(抗凝组,18例)?抗凝组给予肝素静脉血管内泵入,根据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调整剂量,维持APTT为正常值的2.0~2.5倍?介入组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头端插入血栓部位,行机械碎栓?取栓,同时局部注入尿激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用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评估脑静脉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转归?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VST患者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前两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临床表现?NIHSS评分?GC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6个月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血管再通率高于肝素组(94.44% vs. 66.67%,χ2=3.850,P=0.041),6个月后介入组转归好于肝素组 (88.89% vs. 50.00%,χ2=3.827,P=0.04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介入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1.361;P=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0.611;P=0.004)?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都不同程度出现继发脑出血?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治疗?对于合并皮层静脉?深静脉的CVST患者可采用局部动静脉联合溶栓?

关 键 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肝素
收稿时间:2015/6/17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