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
引用本文: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等.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J].地学前缘,2014(2):36-47.
作者姓名:张克信  冯庆来  宋博文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项目(1212011121036,12120113012500,12120113023200)
摘    要: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

关 键 词:造山带  大地构造相  非史密斯地层  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