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
引用本文:周士钧,丛岭,刘莹,张振明.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41(18):7312-7321.
作者姓名:周士钧  丛岭  刘莹  张振明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7535)
摘    要:现阶段植物滞尘作为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有效方法已被广泛接受与应用。已有研究表明,降雨等方式对植物叶表面颗粒物的滞留有着显著的影响,可有效地将颗粒物从叶表面去除,使植物再次具有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由于自然降雨难以量化,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可控变量,但较少将降雨高度这一变量纳入研究。且大多以森林生态系统或者城市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乔、灌、草等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处于水陆过渡带的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特殊性。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可通过植物叶片等结构滞留颗粒物,还可依靠增强空气相对湿度促进颗粒物的吸收和积累,导致湿地植物滞尘规律的特殊性。因此,选择北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内的4种常见植物(香蒲、菖蒲、芦苇和黄花鸢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将降雨特性量化为降雨高度与降雨强度两个变量,共设置1 m (11 m)、2 m (10 m)两个不同降雨高度,30 mm/h、45 mm/h、60 mm/h三种不同降雨强度,并将颗粒物划分粗颗粒物(10—100 μm)、细颗粒物(3—10 μm)、超细颗粒物(0.4—3 μm)三种粒径范围。通过滤膜法获得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去除量,探讨人工降雨对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滞留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颗粒物去除量在粗颗粒物(10—100 μm)粒径范围内最高;(2)所试4种湿地植物中,菖蒲的颗粒物去除量位居前列;(3)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才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4)不同降雨高度下所试湿地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去除量无明显规律,降雨高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关 键 词:降雨高度  降雨强度  颗粒物  湿地植物  叶表面  人工降雨
收稿时间:2020/7/9 0:00:00
修稿时间:2021/7/5 0:00:00

Effect of artificial rainfall on the reten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wetland plant leaf surface
ZHOU Shijun,CONG Ling,LIU Ying,ZHANG Zhenming.Effect of artificial rainfall on the reten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n wetland plant leaf surface[J].Acta Ecologica Sinica,2021,41(18):7312-7321.
Authors:ZHOU Shijun  CONG Ling  LIU Ying  ZHANG Zhenming
Affiliation:School of Ec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The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rainfall height  rainfall intensity  particulate matter  wetland plants  leaf surface  artificial rainfall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