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与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引用本文:曹蓉,王宇,胡思学,叶义清,王美玲,周钦钦,金娟,包莹莹,丁慧,庄咏梅,蔡可书.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与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23,45(11):1008-1011.
作者姓名:曹蓉  王宇  胡思学  叶义清  王美玲  周钦钦  金娟  包莹莹  丁慧  庄咏梅  蔡可书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 210029;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南京 210000;徐州市康复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 徐州 221010;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物理治疗专业,南京 210029;江苏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健康促进部,南京 210018
基金项目:南京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9060002);江苏省体育局重大体育科研课题(ST222102);南京市卫生科技发展专项基金项目(YKK23216)
摘    要:目的 探究盆底表面肌电(sEMG)在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转归中的预测作用。 方法 纳入39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使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ISNCSCI)评估神经损伤平面及损伤程度,并完成sEMG评估及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评估所有患者的下尿路功能状态,内容包括排尿方式(自主排尿、反射性排尿、间歇清洁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造瘘等)、漏尿情况(有或无漏尿、漏尿量及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通过排尿后清洁导尿或超声等方式确定)。出院3个月后随访,根据患者的两种预后将39例患者分为预后一组(21例)和预后二组(18例),其中预后一组包括完全恢复自主排尿、大部分恢复自主排尿但偶有失禁、自主排尿且清残余尿<1次/24 h、自主排尿但需要清残余尿>2次/24 h;预后二组包括间歇清洁导尿、间歇清洁导尿伴漏尿、留置导尿、反射性排尿;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ISNCSCI分级及膀胱功能状态。 结果 预后一组(21例)患者的ISNCSCI分级A级、B级、C级、D级和其它损伤类型(包括圆锥和马尾综合征等)例数分别为0例、1例、4例、5例和11例,而预后二组(18例)的分别为4例、3例、3例、0例和8例,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一组和预后二组两组患者耐力收缩阶段的后10 s/前10 s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82±0.30)和(1.14±0.47),患者尿意感正常例数占比分别为14.29%和5.56%,尿意感异常例数占比分别为52.38%和27.78%,尿意感消失例数占比分别为33.33%和66.67%,膀胱总容量平均值分别为(456.19±137.57)ml和(362.50±149.31)ml,且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sEMG耐力收缩阶段后10 s/前10 s比值(OR=13.956)与膀胱功能恢复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 sEMG可以作为预测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关 键 词:脊髓损伤    盆底表面肌电    简易膀胱压力-容量测定    膀胱功能    预后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华物理医学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