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3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419篇
医药卫生   27631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45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62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505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1301篇
  2013年   1165篇
  2012年   1557篇
  2011年   1636篇
  2010年   1414篇
  2009年   1276篇
  2008年   1421篇
  2007年   1261篇
  2006年   1182篇
  2005年   1268篇
  2004年   1160篇
  2003年   1015篇
  2002年   953篇
  2001年   913篇
  2000年   856篇
  1999年   704篇
  1998年   720篇
  1997年   788篇
  1996年   674篇
  1995年   624篇
  1994年   505篇
  1993年   392篇
  1992年   319篇
  1991年   317篇
  1990年   162篇
  1989年   163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旖  李占军  张文龙 《中医学报》2020,35(6):1307-1311
目的:探讨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SHSAS)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上肢肢体痉挛程度、血液流变学以及上肢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10例痰瘀阻络型SHSA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联合傍针刺法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脉汤。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肢体痉挛程度(Ashworth)、上肢活动能力(FMA)、肩手综合征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ale,SHSS)、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ing,VAS)、中医证候评分,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有效率为83.64%,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S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汤联合傍针刺治疗SHSAS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缓解疼痛程度和上肢痉挛,提高上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治疗中风后偏瘫(痰瘀阻络)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17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油腻、生冷。对照组58例依达拉奉30mg+100mL生理盐水,2次/d,静滴,30min滴完;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甲钴胺0.5mg+250mL生理盐水,静滴。治疗组59例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化痰通络汤(半夏法、川芎、橘红、枳壳、远志、红花、石菖蒲各10g,茯神、丹参、党参各15g,甘草炙10g),水煎400mL,1剂/d,早晚温服;醒脑开窍针:取三阴交、人中、内关、委中、风池、极泉、尺泽,内关直刺12~25mm,捻转、提插泻法1min;人中斜刺7~12mm,重雀啄法;三阴交斜刺25~38mm,提插补法;极泉沿经下原穴25~50mm,直刺25~38mm,提插泻法;尺泽直刺25mm,提插泻法;风池针向喉结,刺25~63mm,小幅度高频捻转补法,1次/d,每7d间歇2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2个月),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康复21例,显著改善2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基本康复11例,显著改善29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0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ADL、NIHSS评分两组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醒脑开窍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治疗中风后偏瘫(痰瘀阻络),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01—2014-04我院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5例患者中,脑内血肿34例(75.6%),脑梗死病灶内片状、斑点状或条状出血11例(24.4%)。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24例(53.3%),中等面积继发出血15例(33.3%),小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6例(13.3%);CT检出HT 10例(22.2%),MRI检出45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部位的HT检查中,CT检出幕上出血9例(20.0%),幕下出血1例(2.2%);MRI检出幕上出血39例(86.7%),幕下出血6例(13.3%)。MRI对幕上及幕下出血的检出率均优于CT(P0.05)。结论在HT的诊断中,MRI比CT更加准确和敏感,在判断出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便秘(虚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中风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下,治疗组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水平及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胃肠激素P物质(SP)水平及便秘患者生存质量量表(PAC-QOL)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积分、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俞募配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虚秘)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判定针灸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62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处理,分成了甲组和乙组、各 31 例。乙组施行康复训练,甲组 在乙组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甲组及乙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Fugl–Meye 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 (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甲组患者的 Fugl–Meye 评分及 ADL 评分均优于乙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结合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 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实施基础治疗,参照组96例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96例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较多,病情变化迅速,证型繁杂,不同的文献中证候分类差异较大。证候分类的繁杂给临床工作者治疗中风病带来极大不便。本文对以证候要素(内风、内火、痰湿、瘀血、气虚、阴虚)为切入点论治中风病的理论进行探讨,并举例论证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