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46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完全免费 | 405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506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233篇 |
2012年 | 295篇 |
2011年 | 366篇 |
2010年 | 301篇 |
2009年 | 222篇 |
2008年 | 238篇 |
2007年 | 204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433篇 |
2003年 | 473篇 |
2002年 | 431篇 |
2001年 | 371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5,自引:3,他引:82
目的:了解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宜昌市收到的528例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有197个品种引起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范围较广,从药物剂型分类统计以注射剂品种居多(113种,占57.36%),从药物分类统计以抗感染药物的报告例次居首位(315例,占58.99%),其次为中药的报告例次(68例,占12.7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合理用药,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2
目的 :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各自特点 ,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中 ,抗生素引起的占46 19 % ,神经系统用药占15 92 % ,心血管系统用药占5 18 % ,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占1 76 % ,抗恶性肿瘤用药占1 99 %。2663例中死亡210例 ;青霉素占过敏性休克致死的30 16 % (19/63) ,别嘌呤醇占皮肤变态反应致死的40 % (12/30) ,庆大霉素占肾损害致死的47 82 % (11/23) ,复方新诺明占肝损害致死的27 22 % (5/18)。结论 :审慎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相似文献
3.
123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目的 :探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 ,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10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230例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1230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占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46 19 % (1230/2663) ,品种以β-内酰胺类居首 (18种 ) ,例次数氨苄青霉素最多 (192例 ) ,其表现累计例次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691例 ) ,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109例 ) ,其中 β-内酰胺类占76 15 % (83/109) ,氨基糖苷类的肾损害占本文全部肾损害的51 79 % (29/56) ,不容忽视。结论 :审慎用药 ,抗生素不良反应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文献报道进行分析,从机体、药物及使用3个方面对可能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的因素进行总结。结果: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论: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以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1990年~1999年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53,自引:4,他引:49
目的 :对我国10年来 (1990年~1999年 )85种医药刊物中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1176例 (1291例次 )中药诱发ADRs报道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 ,分析讨论诱发药物、症状表现、严重程度以及造成中药ADRs的原因。结果 :男女病例数为1∶1 15 ;诱发ADRs的药物涉及138个品种 ,其中以雷公藤片、双黄连注射液 (粉针 )和茵栀黄注射液为最 ,占27 96 % ;A类反应375例次 ,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比例最大 (19 73 % ) ;B类反应916例次 ,其中皮肤粘膜损害比例最大 (41 16 % ) ;造成重度损害者373例次 (28 89 % )。结论 :应加强有关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 ,规范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及其制剂 ,实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控制、监测 相似文献
6.
奥沙利铂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具有特异的细胞毒性。其与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联合应用作为一线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其抗癌作用明确,具有较顺铂和卡铂疗效好、毒性低等特点,在抗肿瘤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奥沙利铂主要不良反应力感觉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等。本文就奥沙利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与顺铂、卡铂、伊立替康进行对比评价。 相似文献
7.
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双硫仑(disulfiram)又称双硫醒、戒酒硫、酒畏等,是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饮酒后能使上述症状更严重[1].现就文献报道的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用药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9.
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研究葛根素注射剂(GGS)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ADR类型,探索GGS引起的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的发生机制。方法:利用北京市ADR监测网络,选择32家医疗单位参加本课题研究。课题以使用GGS的l319例病例为暴露组,同期使用丹参/复方丹参注射液(DS)的541例病例为对照组.进行队列研究。并将暴露组中临床拟诊为HA的6例患者作为病例组,设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免疫学临床试验研究,以探索GGS引起的HA的发生机制。结果:GGS的ADR发生率3.34%,与DS(3.14%)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ADR以转氨酶升高、药疹和HA最为多见;对照组ADR以药疹为主,两组ADR表现形式的构成差异呈高度显著(P〈0.001):暴露组中、重度病例15.9%,死亡2例。GGS引起的HA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结论:GGS与DS的ADR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对GGS引起的严重ADR应给予特别关注。对于使用GGS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特别是对于体内已存在抗葛根素药物性抗体(GGS-Ab)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该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338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22001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药品管理法》明确提出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制度 ,这充分说明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并将进一步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本文对我院5年来所报告的ADR进行综合分析 ,以为ADR工作的深入开展、减少ADR和由ADR带来的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将我院5年来自发呈报的338例ADR资料输入计算机 ,用Excel进行处理 ,分别对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ADR结果与预后、ADR所涉及的药物等作频数分析。2结果2 1一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