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117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完全免费 | 2121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3536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04篇 |
2021年 | 466篇 |
2020年 | 620篇 |
2019年 | 574篇 |
2018年 | 336篇 |
2017年 | 834篇 |
2016年 | 770篇 |
2015年 | 1197篇 |
2014年 | 2046篇 |
2013年 | 2169篇 |
2012年 | 2730篇 |
2011年 | 2437篇 |
2010年 | 2286篇 |
2009年 | 2167篇 |
2008年 | 1996篇 |
2007年 | 1795篇 |
2006年 | 1529篇 |
2005年 | 1450篇 |
2004年 | 1376篇 |
2003年 | 1019篇 |
2002年 | 995篇 |
2001年 | 945篇 |
2000年 | 676篇 |
1999年 | 576篇 |
1998年 | 674篇 |
1997年 | 725篇 |
1996年 | 575篇 |
1995年 | 446篇 |
1994年 | 369篇 |
1993年 | 298篇 |
1992年 | 260篇 |
1991年 | 197篇 |
1990年 | 118篇 |
1989年 | 137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糖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78,自引:3,他引:75
从自然界提取的大部分多糖化合物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主要与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关。此文综述了多糖的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TSGF在恶性肿瘤普查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5
恶性肿瘤是仅次于心脑疾病的严重疾病,恶性肿瘤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此寻找正确、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成为世界各国攻克的重点。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是一种能用于恶性肿瘤普查和早期诊断的指标。它的主要特点是:(1)一种独立的物质——新的恶性肿瘤标志物,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它与现用的AFP、CEA、CA199、CA125、CA153、PSA等肿瘤标志物之间的任一项没有相关关系(见附图)。从图可见,所有的测定点都是散在分布的,TSGF不随任一肿瘤抗原标志物的升降而升降,说明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肿瘤标志抗原的独立物质。倘若… 相似文献
3.
4.
牛膝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7
为深入探讨牛膝多糖(ABPS)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用体内、外的方法,对老年鼠一些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ABPS在体外可以提高老年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L-2的分泌。体内能显著提高老年大鼠T淋巴细胞和血清中TNF-β或TNF-α及NO的产生和NOS的活性,降低其sIL-2R的产生;ABPS50~800mg·L-1体外给药或100mg·kg-1ip可提高老年大鼠PMΦTNF-α及NO的产生和NOS的活性,ABPS100mg·kg-1ip并能提高LPS诱导的PMΦTNF-α及NO的产生和NOS的活性。ABPS对老年大鼠大脑皮层NO的产生及NOS的活性无影响。提示ABPS可以启动和活化MΦ,纠正老年鼠的免疫低下状态,是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5.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 ,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许多潜在的药用价值 ,其中抗肿瘤作用是一个研究热点。其抗肿瘤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干预细胞信号转导和增强抑癌基因活性及抑制癌基因表达等功效。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茯苓多糖抗肿瘤作用与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观察茯苓多糖(PPS)对小鼠肉瘤S180细胞、人白血病K56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发现PPS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强烈抑制作用。为探讨其抗肿瘤机理,对S180细胞膜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PS与细胞接触24h,引起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升高,膜磷脂含量降低,膜磷脂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改变(C20:4和C14:0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这些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但膜胆固醇含量、膜流动性(C/P比值、U/S比值)及膜中性脂脂肪酸组成不受影响。将PPS与S180细胞膜在适当条件下一同温育,发现PPS干扰膜的肌醇磷脂代谢,明显抑制磷脂酰肌醇转换。提示PPS的抗癌机理与膜生化特性改变有关,其中对膜磷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和作为膜磷脂组分之一的肌醇磷脂代谢的影响是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川芎嗪(TTMP)在20mg·kg~(-1)·d~(-1)剂量下,给药18d,能显著抑制B16-F10黑素瘤的人工肺转移,其肺转移结节数由134个下降到72个.放射免疫法测定TTMP能显著降低肺转移小鼠血浆TXB_2含量,而对6-keto-PGF_(1α)含量无显著影响.同位素参入法测定TTMP能增强正常及荷瘤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且能拮抗环磷酰胺对NK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TTMP抗肿瘤转移作用可能与降低小鼠血浆TXB_2含量和增强NK细胞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青蒿琥酯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研究药物的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用人卵巢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和免疫组化法研究药物的体内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青蒿琥酯浓度2.5 μmol·L-1时,对HUVEC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UVEC 48 h的IC50值为(21±3) μmol·L-1。在整体实验中,青蒿琥酯50 mg·kg-1·d-1即可明显减少肿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免疫组化结果表明,青蒿琥酯可以抑制VEGF和KDR/flk-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论青蒿琥酯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提示该类药物在抗血管生成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丹皮酚对HepA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和抑瘤作用研究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目的 研究丹皮酚 ( paeonol)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HepA肿瘤模型 ,观察丹皮酚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2及TNF α含量 ,同时观察丹皮酚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 2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 α的影响。结果 丹皮酚对小鼠Hep A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IL 2及TNF α的生成有促进作用。结论 丹皮酚可能通过促进IL 2及TNF α的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