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完全免费 | 37篇 |
学科分类
医药卫生 | 32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肺靶向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肺靶向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利用桨板法研究了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考察了微球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用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体内药动学及组织药物分布。结果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在5~15μm范围内的占总体积的86.54%,微球平均粒径为9.00±4.08μm;包封率为31.9%;载药量为16.0%;体外释药方程为Q=20.77+10.12T1/2(γ=0.9892);微球在冰箱4℃和室温(20~25℃)条件下性质稳定;体内实验表明微球具有长效和肺靶向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的降解性能及其微球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聚乳酸的降解性能和制备聚乳酸红霉素微球。方法 :将聚乳酸薄膜置于模拟体液中水解 ,用正交设计优选微球制备工艺。结果 :分子量高的降解比分子量低的慢 ,消旋聚乳酸的降解比左旋聚乳酸的快。微球形态圆整 ,性质稳定 ,平均粒径为(10 98±0 15) μm ,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 (Q=28 067 +3 8515T1/2,r=0 9834)。结论 :聚乳酸的降解与分子量和构型有关 ,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满足肺靶向药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对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含量测定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用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药物含量和体外释药量.结果:所制备的阿霉素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算术平均球径为55.2 μm,载药量为30.21 μg*mg-1,12 h体外累积释药量36%.结论: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控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多肽、蛋白质药物的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微球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以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及其共聚物为载体的多肽,蛋白质药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讨论了蛋白质在制备和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6.
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的制备与大鼠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的制备与大鼠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环孢素A聚乳酸纳米粒胶体(CyA-NP)的制备处方与工艺,并以新山地明(Neoral)为参比制剂,进行相对生物利用度考察。方法以溶剂-非溶剂法制备CyA-NP,用HPLC法测定全血中的药物浓度,计算胶体的生物利用度。结果胶体中的纳米粒均匀圆整,粒径为57.5 nm,药物回收率大于90%。CyA-NP的AUC0-72为29.06 mg·h·L-1,Neoral的AUC0-72为28.59 mg·h·L-1,与Neoral相比,CyA-N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6%,峰浓度较小(P<0.05),吸收较慢(P<0.05),消除亦较慢(P<0.1)。结论以溶剂-非溶剂法可以简便制得CyA-NP,其大鼠相对生物利用度与Neora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有望成为Neoral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7.
8.
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毒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PLA]纳米粒口服给药后降低毒性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大小和分布;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及载药量;X-射线粉末衍射(X-ray)初步研究纳米粒中药物的物理状态;考察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口服给予纳米粒对大鼠的降毒性作用。 结果确定适合处方的工艺为:水相-有机相为40∶15(v/v),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 (w/v),药物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为0.3% (w/w),TP-PLA为1∶15 (w/w)。处方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9.7 nm,多分散指数为0.088,平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74.27% 和1.36%;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纳米粒非常显著降低肝的毒性(P<0.01),显著降低肾的毒性(P<0.05)。结论聚乳酸纳米粒可能成为雷公藤甲素口服给药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微球生物降解机制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了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的性质,综述了PLA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生物降解为均匀降解,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降解行为有很大影响。注射微球的组织反应分为3个阶段,做组织相容性考察时应注意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细胞毒性、抗原性和愈合作用对组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新型可降解聚酯材料地西泮缓释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优化制备工艺,用新型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与D,L-聚乳酸(PLA)共混物为基材制备以地西泮(diazepam,DZP)为模型药物的缓释微球(MS)。方法 用正交设计优化微球制备工艺,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稳定性及在动物体内药动学进行了测定。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20.45±4.50) μm,粒径在15.5~35.2 μm占总数88%以上。载药量为(16.95±0.80)%,包封率为(69.68±1.13)%;体外释药方程为Q=2.7027t+13.50(γ=0.9827),动物体内实验表明,微球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是溶液对照组的2.35倍,平均驻留时间MRT是对照组的3.62倍。微球在冰箱4℃与室温(20~25℃)条件下性质稳定。结论 微球制备工艺稳定,与DZP针剂相比,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