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3.
4.
噻唑烷二酮类的降糖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TZD)类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包括一系列具有2,4-噻唑烷二酮结构的化合物,如Ciglitazone,Pioglizone,Troglizone,Rosiglizone,Englitazone等,它们具有不同的侧链取代基团而药理特点各不相同.目前认为TZD的作用靶点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它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最初于脂肪细胞中检测到,有诱导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之后发现它还广泛表达于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癌细胞等.配体与PPARγ结合并使之激活后与维甲酸类X受体(RXR)或糖皮质激素受体形成异二聚体,再结合于特定DNA序列而使靶基因激活.TZD是PPARγ的高亲和力配体. 相似文献
5.
P-糖蛋白与多药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多药耐药(M ultidrug R esistance,M D R)是指一种药物作用于肿瘤使之产生耐药性后,该肿瘤对未接触过的、结构无关、机制各异的多种抗肿瘤药也具有交叉耐药性的现象。耐药的产生取决于作用靶点部位的药物浓度、靶点本身的量和质以及靶点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M D R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到药物的外排增加和亚细胞分布改变;药物作用靶标如拓扑异构酶改变;代谢转化改变;损伤修复增强;凋亡相关通路改变;细胞增殖速率变化;体内药代动力学因素等。这些机制常可同时存在,但以一种为主,且不同机制间常相互影响。本文就近年来M D R产生…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雪冬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2,33(3):109-118
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和临床应对手段的有限已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故研发能有效对付耐药菌感染的新抗生素迫在眉睫。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对现有抗生素(如氟喹诺酮、四环素、氨基糖苷和β-内酰胺等)的结构改造以及新靶点(如肽去甲酰酶)或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生物合成)的识别及其抑制剂的筛选,已发现若干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化合物。本文按作用机制的不同对目前处于临床前后期及临床阶段的抗生素候选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9.
10.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机制研究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始动机制、药物作用靶点的不明确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治疗药物众多,但真正能实现靶点定向治疗的药物缺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