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医药卫生   26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下段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肱骨下段粉碎骨折患者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接骨板固定。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无桡神经及尺神经医源性损伤发生。术后8个月根据Cassebaum方法评定肘关节疗效,26例均为优。结论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下段粉碎骨折具有显露清晰、损伤小、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与传统骨折复位方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位方式,观察组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分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能快速有效复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并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10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继发肘外翻畸形患儿,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14岁,平均10.5岁;右侧8例,左侧2例;患儿受伤时间为3~10年,平均6年;提携角20°~40°者8例,40°~50°者2例。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其中3例有尺神经麻痹症状。术前测量患侧的外翻角及对侧的提携角。均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克氏针内固定,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2~60个月)。患儿原骨折不愈合处及肱骨远端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肱骨截骨端骨性愈合时间5~12周,平均7周;肱骨外髁骨折端愈合时间7~24周,平均11.9周。9例患侧提携角恢复正常,1例患侧提携角20°,但肘关节功能正常。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2.5±20.8)°,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0±1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9,P 0.001)。3例尺神经麻痹症状消失,1例空心拉力螺钉断裂,予再次手术。结论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畸形,术后肘关节外观、功能、稳定性恢复好,可避免二期手术,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插板内固定对肱骨骨折患者骨愈合情况及肩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肱骨骨折患者为受试对象,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予以经皮插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肩关节运动功能(Nee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活质量量表(SF-36)]。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Neer评分优良率(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68.57%,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皮插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骨折效果良好,骨愈合时间更短且肩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更好,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锁定钢板加缝线技术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探讨优化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内固定方式。方法选择信阳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半螺纹松质骨空心钉固定,观察组采用小型锁定钢板固定并辅助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肩袖于钢板上。两组术后外固定时间、康复锻炼方式相同,术后随访半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率,失效后大结节骨折块上方移位距离,肩峰撞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内固定失效率、肩峰下撞击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块辅助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肩袖于钢板上,这种手术方式骨折稳定性明显高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并且患者术后可以更早接受更大强度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肱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1例肱骨干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纳入观察组,62例肱骨干骨折骨性愈合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粉碎、骨折端软组织损伤、骨折复位、固定不稳、感染及不合理功能活动情况。结果:观察组中23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对照组中26例为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观察组中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的比例大于对照组(χ^2=8.627,p =0.003);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3.981倍。观察组中固定不稳25例,对照组中固定不稳13例;观察组中固定不稳患者的比例大于对照组(χ^2=30.459,p =0.000);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5.705倍。观察组中不合理功能活动患者26例,对照组中12例;观察组中不合理功能活动患者的比例大于对照组(χ^2=35.598,p =0.000);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21.667倍。观察组在骨折端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复位和感染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02,p =0.168;χ^2=0.939,p =0.332;χ^2=0.661,p =0.416)。结论:肱骨干骨折后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主要与不合理的功能活动、固定不稳及严重粉碎性骨折有关联,但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绝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混杂了多种因素的交叉作用结果。对于各因素间有无交互效应及其相关性,我们将继续收集资料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锈钢重建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不锈钢重建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48例。结果本组随访8~26个月,骨折均于6~8个月内愈合。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32例,良12例,可4例。肘关节活动度:过伸5°~8°,屈曲110°~120°,疗效良好。结论不锈钢重建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合理有效,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和肘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应用半限制型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9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4例。男3例,女10例;50岁1例,大于60岁12例。肱骨远端骨折AO分型C2型3例、C3型6例。其中8例一期行全肘关节置换,1例开放性骨折(Gustilo-AndersonⅠ型)二期行全肘关节置换。4例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平均病程7.8年,Mayo分期Ⅲ期1例、Ⅳ期2例、Ⅴ期1例。全部采用铰链式-半限制型假体,以骨水泥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50~550 ml,平均400 ml;住院时间16~55 d,平均30.2 d。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82个月,平均 39.5个月。12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急性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病例病原学检查为阴沟杆菌,经二期手术清理、置管冲洗引流4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该例术中截骨时发生肱骨外髁骨折,给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4个月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全部病例均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7例骨水泥界面出现透光区。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84.6%(11/13)。结论 全肘关节置换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和老年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遵循手术操作技巧,治疗肘部类风湿关节炎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黄晋  罗鹏飞  刘春娥 《中国骨伤》2020,33(10):895-902
目的:比较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克氏针桡侧扇形固定和尺桡双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穿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0(5.00±2.10)岁;Gartland分型,Ⅱ型21例,Ⅲ型9例。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组(B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9 (5.13±2.08)岁;Gartland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情况,术后肘关节提携角及其角度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但两组患儿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B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2例发生轻度骨折再移位,B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肘内翻畸形、针道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肘关节提携角及其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早期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易复位,固定稳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势。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造成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较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