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45篇
  免费   1872篇
  国内免费   790篇
医药卫生   5360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862篇
  2022年   905篇
  2021年   1022篇
  2020年   1376篇
  2019年   1385篇
  2018年   509篇
  2017年   1129篇
  2016年   1177篇
  2015年   1362篇
  2014年   2362篇
  2013年   2159篇
  2012年   2870篇
  2011年   3224篇
  2010年   2699篇
  2009年   2847篇
  2008年   3162篇
  2007年   3023篇
  2006年   2913篇
  2005年   2980篇
  2004年   2609篇
  2003年   2342篇
  2002年   1995篇
  2001年   1754篇
  2000年   1458篇
  1999年   1203篇
  1998年   1016篇
  1997年   815篇
  1996年   582篇
  1995年   481篇
  1994年   319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212篇
  1991年   254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5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新生乳鼠皮质神经元糖氧剥夺(OGD/R)损伤的作用。方法:将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电凝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7d后,各组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离心抽取上清。分离新生24h内SD大鼠乳鼠皮质神经元,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血清组。对照组以含正常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模型组进行OGD2h后复糖复氧24h处理,电针血清组先以含电针血清的培养基培养24h,余操作同模型组。MTT检测各组神经元的存活率;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各组神经元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的漏出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神经元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神经元Wnt-1、GSK-3β、β-catenin、Neu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血清组神经元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神经元凋亡显著减少(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LDH漏出量显著增多(P<0.01和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血清组SOD活性显著增加(P<0.01),MDA含量、LDH漏出量显著减少(均P<0.01)。Western-Blot结果示,模型组Wnt-1、GSK-3β、β-catenin、Neu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均P<0.01);电针血清组Wnt-1、β-catenin、NeuN蛋白表达显著增多(均P<0.01),GSK-3β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电针血清可以减轻缺糖缺氧诱导的皮质神经元损伤,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EVT)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AC-LAO)患者血管再通后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VT且血管成功再通的145例AC-LAO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3分)。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神经功能损伤状况、危险因素、Rapid软件和血管造影成像参数等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影响血管内再通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45例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中,65例患者术后90 d mRS评分>3分,预后不良率为4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OR 0.866,95%CI 0.794~0.943,P=0.001)、低Aspect评分(OR 1.607,95%CI 1.181~2.186,P=0.003)、不良侧支循环(OR 0.373,95%CI 0.163~0.856,P=0.020)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状态是影响AC-LAO患者早期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影响。方法对188例椎-基底动脉IS患者出院后随访12~30个月。依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63例,仅住院期间行药物治疗;B组69例,住院期间行药物治疗,出院后坚持二级预防治疗;C组56例,住院期间行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出院后坚持二级预防治疗。比较三组IS复发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共出现IS复发66例(35.11%)。A组IS复发率高于B组和C组(69.84%vs.20.29%和14.29%)(P<0.05)。A组多支血管病变IS复发率高于B组和C组(46.03%vs.10.14%和14.29%)(P<0.05)。A组和B组单支血管病变IS复发率高于C组(23.81%和10.14%vs.0%)(P<0.05)。结论 进行规范化药物和支架治疗能明显降低椎基底动脉IS的复发率。椎基底动脉单支血管病变支架治疗患者的IS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丹红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后脑水肿患者疗效以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液流变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88例CIS继发脑水肿患者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神经细胞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分别为(7.35±2.88)cm3、(19.34±4.35)分和(16.55±3.77)分,显著小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分别为(132.83±14.74)pg/mL和(5.78±0.93)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6.20±0.53)mPa·s、(8.76±1.06)m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40配体(OX40L)、闭合蛋白(Occludin)的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差异。患者出院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状况,并分为预后良好组93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42例(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组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高于中度组、轻度组,中度组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升高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示,血清OX40L、Occludin及二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AUC分别为0.834、0.800、0.91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OX40L、Occludin水平明显升高,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OX40L、Occludin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状况辅助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 AIS可能 的病因。方法:通过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 2017年 1月至 2020年 3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 478例 AIS患 者的临床资料,以 24例 AIS伴活动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以 454例 AIS不伴恶性肿瘤作为对照组,比较 2组 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恶性 肿瘤相关 AIS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19);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病(P=0.033)和 高血脂症(P=0.002)的患病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 D 二聚体(P=0.006)的中位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患者入院时 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评分(P<0.001)和 30dmRS(30 daymodifiedRankin Scale)评分(P<0.001)高于对照组;TOAST(trialofORG10172inacutestroketreatment)分型在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观察组不明原因型构成最多(62.5%),其余各型分布较为均匀,对照组以大动脉粥 样硬化型最多(61.7%)、小动脉闭塞型次之(28.6%)。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 二聚体(OR= 1.504)、入院时NIHSS评分(OR=1.597)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OR=26.762)是恶性肿瘤相关 AIS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OR=0.210)是其保护因素。结论:D 二聚体、入院时 NIHSS评分和不明原因型脑卒中是恶性肿瘤相关 AI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则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因缺血时间不同出现缺血中心区细胞坏死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凋亡。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无痛的绿色疗法,其磁场刺激可有效穿透颅骨引起大脑皮质电信号的改变。研究发现,寻求rTMS针对缺血半暗带抑细胞凋亡和促缺血区神经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rTMS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背景 在老龄化背景下,缺血性中风发病呈年轻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失眠是该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 探究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失眠的效果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80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分为中医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各40例。中医治疗组采用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治疗,西药治疗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10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及各维度(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血清IL-6与TNF-α水平,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过程中中医治疗组脱落1例、西药治疗组脱落2例,最终中医治疗组39例、西药治疗组38例纳入研究。组别与时间对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存在交互作用,组别及时间对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2个疗程,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治疗1个疗程(P<0.05)。治疗1、2个疗程中医治疗组患者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AIS评分均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血清IL-6、TNF-α水平存在交互作用,组别及时间对血清IL-6、TNF-α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1、2个疗程,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组内治疗1个疗程(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治疗1、2个疗程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中医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Z=2.234,P<0.05)。 结论 经筋解结联合涌泉贴敷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目前其治疗方法仍十分有限。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脏疾病等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调节性T细胞与之密切相关。调节性T细胞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在维持免疫动态平衡、预防自身免疫和炎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调节性T细胞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