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医药卫生   20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number of experimental data on biomimetic deposition CaP (BDCaP) coating implants have reported promising outcomes by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But little is investigated on the role of the BDCaP coating and osseointegration mechanism by interface shear strength. To make a direct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BDCaP coating implants and the uncoated rough titanium implants (control), a well-established animal model for implants removal torque testing was employed in rabbits, using a self-matching experimental design. All implants had an identical cylindrical screw shape without any macroscopic retentive structure. After 2, 4, 6, 8 and 12 weeks of bone healing, removal torque testing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each implant type. The torqued implants were sputter-coated with gold for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observed with a field-e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of the BDCaP coating implan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uncoated rough implants at 2 and 4 weeks of healing. The mean removal torque values of the BDCaP coating impla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implants (P < 0.05) after 6 weeks of healing. The removal torque values for both types of implants revealed similar mean values after 8 and 12 weeks of heal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implants (P > 0.05).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DCaP coating implants had no beneficial effect on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at early bone healing stage.  相似文献   
2.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定向诱导培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抽取新西兰白兔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得到BMSCs,并利用条件培养液将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扩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VonKossa染色的方法,鉴定其成骨性能;用MTT法描绘标准细胞浓度-OD值曲线。结果:BMSCs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增殖;经ALP和VonKossa染色证实其有成骨潜能;标准BMSCs细胞浓度-OD值曲线显示细胞浓度和OD值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并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有成骨潜能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itite,n-HA)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成骨条件培养液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至第3代并以1×106/cm2的密度与n-HA复合培养后回植于骨缺损区(1.0cm×0.8cm×0.5cm)。术后6周、12周处死动物,取缺损区及周围骨质进行肉眼、X线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所有植入物无排除或感染。6周及12周通过肉眼及免疫组化观察实验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新骨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HA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变速牵引成骨对兔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变速牵引兔下颌骨15mm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 5只新西兰白兔单侧下颌骨截开。延迟5d ,以每天1 5mm ,每天2次牵引9mm ,然后继续以每天1mm ,每天2次牵引6mm ,完成牵引后固定15周,分别行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和电生理学检查。结果 下颌骨延长15mm ,新骨生成良好。下牙槽神经牵长2 1. 99% ,牵引结束时神经变性明显,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术前的9. 70 % ,潜伏期较术前有所延长,随后出现恢复趋势,到固定15周时,波幅恢复到术前的33. 85 % ,潜伏期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下颌骨变速牵引15mm后,下牙槽神经受到明显的影响,到15周时,下牙槽神经的功能有恢复的趋势,但恢复尚不完全。  相似文献   
5.
陈勇  徐明耀  叶炳飞 《口腔医学》2007,27(7):356-358
目的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动态过程,初步探讨血运重建方式及机制。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30只,6只动物做空白对照组;24只动物行右侧下颌骨植入外置式颌骨牵引器。经7d延迟期后,按1mm/d速率延长下颌骨7d,然后固定8周。在延迟期第7天,牵引期第2、4、7天,固定期第1、3、6、8周时分别处死3只动物,用X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和新骨生成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变化规律。结果实验组22只兔成功进行下颌骨牵引延长,牵引区血管生成方式以芽生和血管上皮岛为主。在牵引期第2天,骨断端微血管密度为28.2±7.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在固定期下降明显,固定第8周时,微血管密度为4.3±1.3,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牵引初期牵引骨断端有强烈的微血管反应,血运重建先于新骨重建;固定期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成熟,血运重建随新骨生成改建完成而结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对膈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取家兔12只,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每组6只.复制家兔肠系膜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测定缺血前、缺血1 h及再灌注1 h、2 h膈肌肌电图(EMGdi),经计算机MedLab 采样、数字化,快速富利叶转换(FFT)分析,计算高频/低频(H/L)比值和中心频率(Fc),数据作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实验组在肠缺血再灌注后1 h 和2 h 时 Fc明显降低(P<0.01).结论:肠缺血再灌注可降低膈肌肌电的Fc.  相似文献   
7.
家兔颈淋巴引流阻断后脑组织含水量、Ca2+及SOD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家兔颈淋巴引流阻断后,脑组织含水量、钙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5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颈淋巴管结扎、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假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后24h,48h,72h,96h,168h等五个时间点,进行脑组织含水量、钙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测定。结果家兔颈淋巴引流阻断后,脑组织含水量、钙含量明显增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下降。结论家兔颈淋巴引流阻断后,引起脑淋巴回流阻滞,产生淋巴滞留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良姜水煎液及不同部位(黄酮、二芳基庚烷、挥发油)的胃肠解痉及镇痛作用,为探讨高良姜调理脾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肠炭末推进法观察高良姜不同部位对正常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以冰番泻叶致小鼠脾胃虚寒泄泻模型考察其抗寒证腹泻作用;采用扭体法及甲醛致痛法考察其镇痛作用;采用兔体外回肠试验观察其对正常肠肌收缩和氯化乙酰胆碱(Ach)、氯化钡(BaCl2)所致体外肠肌收缩及对Ach诱导兔回肠平滑肌内钙释放和外钙收缩的解痉作用。结果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部位能明显降低脾胃虚寒小鼠的腹泻指数(P<0.01,P<0.05);仅黄酮部位高剂量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明显抑制(P<0.05);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部位能不同程度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缩短甲醛致痛后小鼠舔后足时间(P<0.01,P<0.05),其中二芳基庚烷部位作用最强;高良姜水煎液、黄酮部位、二芳基庚烷部位能明显抑制正常情况下体外肠收缩(P<0.01,P<0.05);高良姜3个提取物的低、中、高浓度组对Ach、BaCl2所引起的体外肠收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P<0.05),抑制率与药物终浓度呈一定量效关系;对Ach诱导兔回肠平滑肌内钙释放和外钙收缩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高良姜黄酮部位和二芳基庚烷部位为其解痉止痛治疗脾胃寒证相关疾病的主要有效部位,其中胃肠解痉作用以黄酮类较强,镇痛作用则以二芳基庚烷部位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的研究现状,寻求公认的造模方法。方法: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近10年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物实验的文献,按照发表时间、发文类型、文献来源、模型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造模时间、涉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 709篇文献,1)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文献有2 173篇;2)发文趋势整体较平稳;3)模型动物以ApoE-/-小鼠、SD大鼠、新西兰兔为主,其主要造模方法分别为单纯高脂饮食喂养、高脂饮食+腹腔注射维生素D3、高脂饮食+球囊损伤;4)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实验已广泛开展。结论:目前涉及最多的动物模型是ApoE-/-小鼠,以单纯高脂饮食喂养为造模方法,造模时间集中在12周左右,且中医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已深入开展,为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产水蛭肽对兔抗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产水蛭肽在兔体内的抗凝活性,为水蛭肽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兔静脉注射水蛭肽前及后心脏采血,应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及与肝素的抗凝疗效比较。结果水蛭肽能明显延长TT、PT、APTT,且呈剂量依赖性,其抗凝作用随时间延长而下降,作用持续时间约60min,水蛭肽抗凝疗效至少与肝素相同。结论水蛭肽具有明显抗凝作用,量效关系明确,不亚于现有抗凝药肝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