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2篇
  免费   1455篇
  国内免费   1399篇
工业技术   1818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59篇
  2022年   464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562篇
  2019年   675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991篇
  2013年   803篇
  2012年   947篇
  2011年   904篇
  2010年   831篇
  2009年   898篇
  2008年   1077篇
  2007年   935篇
  2006年   797篇
  2005年   728篇
  2004年   620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433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287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50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205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 mm厚汽车用SPHC热轧薄钢板进行低周循环应变疲劳试验,获得了应力-应变曲线、应变-寿命曲线、应变滞回环曲线以及相关疲劳常数指标,并对疲劳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SPHC钢在试验范围内具有非Masing效应;拟合得到SPHC钢的循环强度系数为284,循环应变硬化指数为0.128;通过Manson-Coffin方程拟合得到SPHC钢的疲劳强度系数为467 MPa,疲劳强度指数为-0.078,疲劳延性系数为0.323,疲劳延性指数为-0.609;疲劳断口由裂纹源区、裂纹扩展区、瞬断区组成,裂纹扩展区由大量疲劳辉纹组成,瞬断区存在大量韧窝,SPHC钢具有良好的塑韧性.  相似文献   
2.
在GB/T 228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了方法A和方法B速率控制模式,主要分为基于引伸计反馈的应变速率控制,以及根据平行长度估计的应变速率,即通过控制平行长度与需要的应变速率相乘得到的横梁分离速率。采用GB/T 228新标准中规定的不同速率控制模式对连续屈服和不连续屈服试样材料屈服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进行试验,探讨了不同速率控制模式对于材料屈服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连续屈服试样采用应变速率控制和估计的平行长度应变速率控制,其性能指标未见明显差异。不连续屈服试样当无需ReH时,可以采用应变速率控制或估计的平行长度应变速率控制。当需要ReH时,应采用估计的平行长度应变速率控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取TC11钛合金拉伸性能随应变率的变化规律,对该材料开展了宽应变率范围下的单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率从准静态增加到动态,TC11钛合金的屈服强度略有上升,而应变硬化模量下降。此外,在准静态和动态拉伸下,TC11钛合金均发生了剪切断裂,但动态断裂面上韧窝尺寸小于准静态断面上韧窝尺寸。进一步对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温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应变率下材料断裂面上更小尺寸的韧窝和材料更容易发生应变软化归因于动态加载情况下材料中产生了更高的温升。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路网的不断建设与规划,大量铁路隧道或公路隧道近接平行、交叉等工程现象不断涌现,受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线路走向等因素的限制,隧道近接交叉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以立体交叉草莓沟1#隧道和盘道岭隧道为例,着重选取盘道岭隧道(下穿隧道)为研究对象进行振动台试验,重点分析受上跨隧道影响,超小净间距小角度立体交叉下穿隧道拱顶、仰拱断面的加速度和应变动力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该场区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 g加载工况为依据,对环向最大地震应变规律进行分析,根据有效频率加速度计的范围和输入的功率谱振幅,利用SPECTE反应谱分析程序,对交叉中心拱顶和仰拱位置的加速度反应谱的分布规律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受立体交叉隧道空间位置影响,超小净间距小角度立体交叉下穿隧道拱顶加速度时程和频谱较仰拱整体响应大,受振有效持续时间较长,空间分布表现为拱顶幅值反响突出的特点。(2)拱顶峰值加速度响应具有叠加效应,其加速度峰值比率表现为明显的非线性、非平稳性增大的特点,地震烈度越高,应变响应越大,拱顶破坏模式表现为交叉段–河侧–山侧的传递演化形式。(3)随着输入地震波增强,隧道仰拱动应变和加速度峰值比率增长变化表现出局部变化性质。(4)隧道围岩对地震波的高频段存在滤波作用,对隧道结构影响较大卓越主频段集中在1~10和11~20 Hz两个低频段,主频段卓越频率的取值为5,12.5 Hz。(5)不同地震烈度时,各特征点处应变峰值大小依次为:拱顶>仰拱>河侧拱腰>山侧拱腰,加速度响应的卓越频率与速度、位移响应三者之间受基频和阻尼影响,从而产生时间和空间等的差异变化,宜鼓励设计过程中提高该隧道的阻尼结构性能,阻尼比建议值取为20%。研究结果可为立体交叉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应变软化模型中内聚力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利用FLAC 3 D软件建立标准尺寸的圆柱体模型,采用单向加载方式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摩尔库伦模型时,内聚力大小与峰值强度呈线性相关.在应变软化模型中,仅改变应变软化参数,峰前特性与摩尔库伦模型表现一致;其他条件相同时,峰后塑性应变的标志点越小,或峰后应变软化参数与峰前参数差值越大,峰后的应变软化效果越明显.软化标志点较大或内聚力软化程度较小时,这种现象都不明显.在FLAC 3 D中一般将软岩的内聚力软化,即可达到相应的软化效果,而无需对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软化.同时,在常规数值模拟中采用峰后能量反映冲击倾向性很可能是不够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路乐意  孙忠伟  卢强  罗锐意  刘嘉玲  白怡 《微电机》2021,(4):108-110+114
本文根据某电机包装件跌落的实际工况,对其跌落冲击过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solidworks/simulation对该电机包装件进行建模、仿真,得到该电机包装结构件跌落冲击过程的应力、应变云图以及不同结构响应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等量化指标。根据模型仿真结果,分析该电机包装件受跌落冲击情况,从而为电机包装抗跌落、冲击设计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模板对天然橡胶/还原石墨烯和酸化多壁碳纳米管机织物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应变传感性能的影响 章婉琪,林炎坤,王 晶,姜 宽,贾红兵 (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软化学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4) 制备了天然橡胶(NR)/还原石墨烯和酸化多壁碳纳米管机织物(GMWF)-M(密集)和NR/GMWF-S(稀疏)复合材料,研究了两种疏密程度不同的棉织品模板对GMWF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应变传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R/GMWF-M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明显优于NR/GMWF-S,但NR/GMWF-S的传感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8.
螺栓连接是目前在机械设备中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种连接形式,随着各类机械设备的大型化和复杂化,对高强度螺栓的轴向力进行工况下监测也变得更加重要.目前,高强度螺栓指强度等级在8.8级以上的螺栓,对其进行钻孔式轴向应力测量时,对预钻孔直径与测量效果间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应用ANSYS软件对不同钻孔直径下的高强螺栓轴力测量效果进行了研究和比较,给出了能够达到良好测量效果,且适用于不同公称规格螺栓的钻孔直径选择依据,为在不同工况下准确测量螺栓轴向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线型结构体应变监测技术在大型结构安全监测等领域中应用需求广泛。光纤传感技术中的新一代光栅阵列传感技术具备传感单元密度高、应变测量精度好、响应速度快、抗电磁干扰、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等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提升线型结构体应变监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通过在实验室场景下开展模拟试验研究,显示了光栅阵列传感技术能够检测到线型结构体的变形过程及瞬时状态,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及较高的监测精度,证明了该技术在线型结构体分布式应变监测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纳米纤维膜,并通过“Biscrolling”的方法制备高弹性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Ti3C2Tx MXene)改性TPU纳米纤维纱线。通过SEM、电阻测试、传感性能测试等对复合纳米纤维纱线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显示,随着MXene负载量增加,复合纱线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可高达459%以上,展现出优异的弹性和弹性回复性;MXene片可在纳米纤维纱线表面及内部形成连续导电薄膜,赋予复合纱线较好的导电性(电阻76 Ω/cm)。纱线的应变传感性能测定实验表明,MXene/TPU纳米纤维纱线的传感系数可高达477.86,线性度高达0.995,高于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纱线传感器,并且可以监测人体的各种运动状态,展现出较好的应变传感性能,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