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47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跟踪含有液泡前体特异标记物的组分, 利用细胞壁酶水解胞壁制造原生质体, 并用真针头挤压的方法裂解细胞, 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液泡前体. 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 发现所分离的液泡前体保持完整的结构. 利用不同细胞器的标记物抗体进行免疫标记检测, 证明所纯化的液泡前体不含其他细胞器, 具有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3.
Protoplasts of the pathogenic plant fungus,Sclerotinia sclerotiorum,were transformed using the pPGF plasmid,which contains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under the control of Aspergillus nidulans regulatory sequences. The pPGF plasmid was introduced by PEG/CaCl2 treatment. Positive transformants were harvested with hygromycin B (HYG) resistance as selective marker,and then were observed with green fluorescence phenomena in response to blue light,which suggested that GFP gene was cloned into genome DNA of S. sclerotiorum. The transformants were verified mitotically stable by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and passage culturing. This study is developed as an initial step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infection mechanisms of S. sclerotiorum to plants and interactions with bio-control fungus.  相似文献   
4.
应用基因组重排技术提高普那霉素产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普那霉素产生菌——始旋链霉菌ND-23的孢子和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后获得高产突变菌株,其中高产突变株SP-S73的产量达到356 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在上述增产突变株中选取4株作为基因组重排的出发亲本,对它们进行了4轮基因组重排育种,筛选得到了高产重排菌株,其中1株重排菌株G-211的普那霉素产量为832 mg/L,比产量最高的亲本菌株提高了134%,比原始出发菌株ND-23(272 mg/L)提高了206%.通过研究高产菌株和出发菌株ND-23在5 L罐上的发酵过程,发现普那霉素产生菌的生物合成属于非生长耦合型;其高产菌株G-211在合成产物的时期对还原糖和氨基氮的消耗量均大于原始菌株ND-23,这些结果将为高产菌株发酵条件优化和发酵放大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能打破柑橘传统育种中常遇到的问题,如远缘杂交不亲和、雌或雄性器官败育以及珠心胚干扰等问题的限制,实现核基因和胞质基因重组,为柑橘遗传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柑橘作为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中最为成功的作物之一,值得其他作物借鉴。本文详细阐述了柑橘原生质体在电场诱导作用下,采取"叶肉原生质体+胚性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对称融合模式再生植株的整个技术过程,对于原生质体操作技术的初学者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酶的种类、酶的组合、酶液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的研究获得了制备疣孢漆斑菌原生质体的有效条件.采用浓度为0.7mol/L氯化钠为渗透压稳定剂,在pH 6的磷酸缓冲体系中,以15mg/mL溶壁酶、5mg/mL纤维素酶R-10和10mg/mL蜗牛酶的混合酶液处理培养18h的菌丝体,30℃、80r/min振荡酶解6h,原生质体产生量达到最大值为7.83×106个/mL.此外,对原生质体释放的跟踪观察发现,疣孢漆斑菌原生质体释放有顶端、侧端释放2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K氏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K)与清酒酵母SaccharomycessakeYabe的最适产孢前培养条件与最适产孢培养条件,以及二者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并对二者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试验表明:二供试菌经产孢前培养基Ⅱ和1号产孢培养基培养可获得较高产孢率;并且最适产孢温度为28℃;用2%蜗牛酶于31℃酶解3hr,可除去子囊壁,收集原生质体;用4%蜗牛酶,33℃酶解2-3hr,制备原生质体;进一步试验表明,K氏酿酒酵母与清洒酵母可以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且得到一融合子F_1.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的方法,对平菇菌丝释放原生质体的过程进行了探讨,摸索出了一套从玻璃纸培养的菌丝获取原生质体,并进行电镜扫描的理想研究方法,进一步证实了原生质体顶端释放,侧面释放和断裂释放的三种释放方式,并对原生质体的形状,表面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电镜下,原生质体呈倒卵形,光滑圆球形或表面有齿状或皱褶突起的圆球形.  相似文献   
9.
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杆菌T~(s-Li)(Leu~-Ile~-Str~rRif~r)与北京棒杆菌7338(野生型Str~sRif~s)融合子(A组)及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杆菌T_(6-13)。(野生型Str~sEry~s)与赖氨酸产生菌黄色短杆菌2—1(Met~-Thr~-Str~rEry~r)融合子(B组)在谷氨酸产量分布上明显地向正变与负变方向移动,分别形成两个峰值,保持原株产酸量的融合子只占总数的4%和2%。A组正变频率为72.7%,远高于B组的27.5%,谷氨酸最大增加幅度为64.3%。B组的赖氨酸产量分布与谷氯酸产量分布不同,负变率达到93.1%。这可能与融合过程中营养互补有关。  相似文献   
10.
酿酒酵母与糖化酵母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酿酒酵母及糖化酵母形成与再生的因素——菌龄、酶浓度、温度、酶解时间、预处理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及渗透压稳定剂的选择做了初步的研究,确定了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菌龄为13~15h,0.1%β-巯基乙醇作用10min;在30℃下,2.0%的蜗牛酶酿酒酵母、糖化酵母酶解1.0h;配制酶解液时渗透压稳定剂采用0.8mol/LKCl,而在稀释及配制再生培养基时则采用0.53mol/L蔗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