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社会科学   8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看人生本相——张爱玲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散文对日常生活、冷暖人生有着充分的体悟,并且能够超越平凡生活的层面,拥有独特的精神品格.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从边缘性、民间性以及都市性等三种全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她的散文审美特性,从而把握张爱玲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张爱玲以她对音乐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完美运用,使其成为一种意象,是表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以及揭示人物命运、感悟人生、反映社会的重要手段,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3.
4.
《金锁记》中具有象征性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意味,成为贯穿人物心理的重要线索。月亮反射出女性的心理和女性命运,由此体现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分析出发及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从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变机制;探寻“多年媳妇熬成婆”而成了婆婆的老媳妇却又虐待新媳妇这一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走红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近二十年来在中国大陆又掀起一波又一波此起彼伏的“张爱玲热”,至今没完全消退。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并逐渐边缘化的文化背景下,张爱玲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离不开作家自身的个人魅力,以及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受众的选择与满足,正是传播者、媒体、受众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共同作用,打造出这一华丽的文化盛宴,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学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成功范例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沉重的身世感和感时伤世的情思结合在一起使她的整个作品中充满了阋尽世事后的沧桑与苍凉,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文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童年时光,代表作家有萧红、骆宾基、师陀等.这两类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坚守了个人体验与人性关怀的文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但可以说她是深刻的.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富有特色的,她总是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去体味人生、阐释生命.她的小说是时代的记录、心灵的感言.她善于捕捉声、色、画、影去刻画人物,其电影化的创作方法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的讽刺中渗透着的苍凉气息,时代、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影响,是这种独特审美情致形成的原因.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对乖讹的展现,苍凉的底色的铺设以及独特情致的追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