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自然科学   33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微波加热原理,探索一种快速、简单、高效提取细菌DNA用于常规PCR快速检测的方法。在微波炉额定功率800 W条件下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以及志贺氏菌6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进行微波处理,离心取上清,获取细菌DNA,将样本DNA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采用微波加热方法针对6种病原菌最低检出浓度和混合提取6种病原菌DNA的PCR检测进行分析。6种病原菌在微波炉中加热40-130 s的上清DNA样本均能用于常规PCR扩增。针对检出浓度的分析表明,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3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4 cfu/ml,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为105 cfu/ml,肠炎沙门氏菌和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6 cfu/ml,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的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7 cfu/ml。进行6种混合菌微波共提取时,其中5种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都能扩出,并且条带很亮。该微波提取方法具有快速,简单,高效的特点,能满足大部分食源性病原菌的常规PCR检测需求,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提供了简便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种采用微波炉加热快速提取细菌DNA用于PCR扩增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微波加热原理,探索一种快速、简单、高效提取细菌DNA用于常规PCR快速检测的方法.在微波炉额定功率800 W条件下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副溶血弧菌、沙门氏菌以及志贺氏菌6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进行微波处理,离心取上清,获取细菌DNA,将样本DNA进行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验证.并进一步采用微波加热方法针对6种病原菌最低检出浓度和混合提取6种病原菌DNA的PCR检测进行分析.6种病原菌在微波炉中加热40-130 s的上清DNA样本均能用于常规PCR扩增.针对检出浓度的分析表明,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3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04cfu/ml,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为105cfu/ml,肠炎沙门氏菌和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6cfu/ml,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杆菌的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07cfu/ml.进行6种混合菌微波共提取时,其中5种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都能扩出,并且条带很亮.该微波提取方法具有快速,简单,高效的特点,能满足大部分食源性病原菌的常规PCR检测需求,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细菌快速分子检测提供了简便手段.  相似文献   
3.
研究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Zimmermann.)V3.4505菌株固体发酵动力学,为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和各批次之间质量控制的依据。采用稻谷壳、麦麸、玉米粉配制固体培养基,培养过程中每隔36h取样,测定菌体的产孢量,底物的总糖、总氮的变化,采用Logistic方程构建菌株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发现菌株生长经历缓慢生长期、对数生长期、稳定生长期3个阶段。培养基中总糖和总氮的消耗与菌体生长曲线的3个阶段相对应,在菌体缓慢生长期,总糖和总氮的消耗也较少,进入对数生长期,菌体生长对底物的消耗量急剧加大,从7.5d后进入稳定期,底物消耗的速度也变缓;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菌株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和模型参数,总糖和总氮消耗模型的拟合度为0.834 2和0.744 6。  相似文献   
4.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应用性强范围广,内容的更新和扩展迅速。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作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智 《科学》2011,63(6)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宋昕阳、钱友存等人探讨了白介素17C(IL-17C)及其受体白介素17受体E(IL-17RE)抗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成果发表于今年10月的英国Nature Immunology杂志。该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相似文献   
6.
正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是这个星球最早的居民,根据存在环境的不同分为土壤微生物、空间微生物、空气微生物、肠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它们个体微小,但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众多未开发的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走近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2月,以开展重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工作。研究着重于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分子进化研究,揭示病原一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传染病防控和免疫生物学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与理论支撑,坚持源头创新,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若 《科学24小时》2011,(11):16-17
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类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和放线菌等。  相似文献   
9.
彭荣 《科技咨询导报》2011,(17):156-156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的体会,探讨解决这门学科长期存在的教学难,学生学更难的对策,应用有利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孙晓雷  段义农 《科技信息》2013,(35):124-124
为了使病原生物学试验课程更加完善、充实,本文以临床医学观念为基础,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病原生物学纲要的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