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3篇
自然科学   17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通过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合肥市健身场馆私人教练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私人教练的能力水平以及工作状况,为合肥市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研究得出:合肥市健身场馆私人教练以男性为主,20~30岁之间的教练人数较多;学历以本科为主,主要来自教练员培训班学员和体育院校学生;所有教练都获得过专业健身机构资格认证的证书,属于持证上岗,从业时间1~3年的私人教练比例最多;私人教练的指导内容丰富,月收入水平较高;私人教练具有较高的会员粘度。  相似文献   
2.
端点加药使药剂在管道破乳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到达乳状液的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使束缚水提前破膜而出。破膜后的小水珠在管道中运动,增加了碰撞聚结的机会,容易形成大水滴,逐渐在管道下层聚集。到达三相分离器或沉降罐后,大水滴更容易与油分离,使沉降加速,从而提高破乳剂的使用效率和脱水效果。针对xx油田xx联合站管道破乳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分析及试验效果评价,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实施端点投加破乳剂,显著降低破乳剂加药量,有效提高了破乳剂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对于陆相页岩气成因类型的研究相对滞后,限制了对页岩气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通过综合化学组分分析和碳、氢同位素分析的手段对伊陕斜坡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页岩气(生产气和真空解吸气)和原油伴生气都以烷烃类气体为主,其中甲烷含量都小于95%,非烃气体含量比较低。页岩解吸气中,非烃气体比例相对较高,且氧气含量异常高,这与解吸装置密封性不好或者装置本身残留空气清除不彻底有关。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的甲烷含量低、干燥系数(C_1/C_(1~5))主要集中在0.6~0.9之间、C_2/C_3都小于3,δ~(13)C_1值分布于-52.0‰~-44.9‰之间、δ~(13)C_2值都小于-29‰,δ~(13)C_3值都小于-25.5‰和δD_1都小于-150‰,指示研究区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以陆相环境热成因的热解湿气(油型气)为主。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样品有相对高的正庚烷含量和正构烷烃(nC_(5-7))含量,δ~(13)C_2值分布于-41.1‰~-31.1‰之间,说明延长组页岩气与原油伴生气都属于偏腐泥型天然气。此外,延长组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碳同位素系列基本都属正碳同位素系列,且δ~(13)C_1与δ~(13)C_2值,δ~(13)C_2值与δ~(13)C_3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表明页岩气和原油伴生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母质来源。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自动化及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管道事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要求,在加强原油输送管道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输油调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如何快速提升输油调度能力、既快又好的做好输油调度工作,这是输油管道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就近期长输原油管道输油处调度工作的特点进行了剖析,针对输油处调度工作提出了一些措施,包括增强调度人员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提高长输原油管道调度人员的操作能力、建立健全对调度人员的责任奖惩考核机制等,期待可以为输油处的调度工作提出有用的建议,为输油处的调度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注采水样微生物群落与高凝原油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凝油藏开发过程中,原油易在孔隙中析蜡、发生胶质和沥青质沉积等。研究不同水驱环境中内源微生物群落及其与高凝油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河南魏岗油田高凝油藏产出水样为研究对象,优选最佳激活体系;通过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考察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情况,研究激活前后内源微生物的群落变化以及原油组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注采水样中微生物群落差异明显,内源微生物被激活后优势菌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和梭菌(Clostridium ultunense)等,原油乳化分散等级最高可达5级,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最高为12.51%;凝点最多降低5℃,蜡含量降低3.95%以上,同时多环芳烃萘、菲及其同系物等降解较为明显;不同水驱环境中内源微生物在驱油、原油降解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索PEG/Triton X-100双水相体系中PEG分子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胶束特性的影响,利用粘度法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水溶液的胶束化行为进行表征,研究了PEG分子对Triton X-100水溶液胶束特性粘数[η]和水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PEG分子的Triton X-100胶束稀溶液中,PEG的分子量和浓度变化对胶束的特性粘数影响并不显著;但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Triton X-100胶束的水化程度增加,胶束外壳与水溶液的相互作用增大.进一步以苯甲酰基乙酰苯胺(BZAA)作为探针,研究PEG分子对胶束内核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EG分子对Triton X-100胶束内核极性具有显著的影响:PEG浓度越大,BZAA在胶束内烯醇式结构减少,表明胶束内核极性增加;同时随着PEG分子量的增加,对内核极性的影响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应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新疆油田氯化钙水型油藏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应用离子色谱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确定了激活内源微生物的基础及目标。确立以原油乳化效果、激活后烃氧化菌浓度为筛选激活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碳源、氮源和磷源后,采用均匀设计优化了激活剂组分含量,并进行了激活效果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激活剂激活地层水中内源微生物后,原油乳化效果明显,提高功能菌群烃氧化菌等菌浓5~6数量级,而硫酸盐还原菌被明显抑制;同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菌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实现了对Pseudomonas、Bacillus、Stenotrophomonas、Pusillimonas和Acinetobacter等常见采油功能菌的高效激活。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于泡沫油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定性描述,通过设计10组稠油衰竭实验,定量化地研究了降压速度、溶解气油比、原油黏度对泡沫油采收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运用多元回归,建立了无因次泡沫油采收率(Re D)与无因次降压速度(Δpr D)、无因次溶解气油比(Rs D)和无因次原油黏度(μD)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得到了临界降压速度、临界溶解气油比和临界原油黏度分别为0.004 MPa/min、5 m3/m3、72 m Pa·s。得到lnΔpr D、lnRs D和lnμD对lnRe D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48、0.257和0.195。由此可知,在泡沫油开发中,提高降压速度对提高泡沫油采收率最有效。这对于稠油油藏确定合理的开发操作策略,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DV3T流变仪通过控制剪切速率和小振幅振荡剪切的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剪切历史对含蜡原油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的表观黏度不仅受降温方式的影响,还与测量过程中选取的剪切速率有关;即使原油降温过程中所经受的剪切速率很小,其恒温静止达到平衡时的储能模量与静态降温的原油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但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这种差距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降温过程中剪切时间越长,原油的表观黏度越大;但恒温静止阶段的最终胶凝结构却越弱;此外原油在降温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使其流变性恶化的最差高速剪切温度。  相似文献   
10.
油藏润湿性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表面润湿性是影响油、水在岩石孔隙中分布、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岩石润湿性直接制约着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力以及石油采收率。从岩石表面矿物组成、原油的组分、地层水、注入水的离子含量和离子组成、pH以及温度等方面讨论了油藏岩石的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