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6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文化教育   2030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336篇
  2015年   517篇
  2014年   1270篇
  2013年   1008篇
  2012年   1454篇
  2011年   1567篇
  2010年   1293篇
  2009年   1342篇
  2008年   1530篇
  2007年   1325篇
  2006年   1098篇
  2005年   1062篇
  2004年   1007篇
  2003年   932篇
  2002年   868篇
  2001年   680篇
  2000年   538篇
  1999年   307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5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落后的生产力时代带入先进的科技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经历了多个思想形态,出现了多个流派。它从神学走进科学,走进哲学、认识论和伦理论,形成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其中在传统哲学人类中心主义一派中涌现修正、重构人类中心主义派别。本文将根据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概述人类中心主义在各时期的特征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奥娜 《美育学刊》2020,11(2):102-107
阿多诺其人一生都在音乐和哲学之间徘徊往返,这不仅体现在其思想逻辑里,更显现在其著作中,然而相较于阿多诺的哲学思想研究,对其音乐理论研究却是少数。从《启蒙辩证法》的文本入手,深入挖掘“启蒙”的内涵,明确“启蒙辩证法”自身的逻辑线条以及其中的启蒙精神与批判逻辑在《新音乐的哲学》中的自觉贯彻,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阿多诺的哲学、美学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3.
4.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哲学无用论广为流行,其根源是以欲望满足为核心的朴素的工具思维,同时哲学内部的某些极端观点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朴素的工具思维有其局限,哲学内部的那些极端观点也并不正确。事实上,哲学具有澄清观念、建构意义、捍卫自由的重要作用。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已经持有了某种哲学观点或某种哲学替代品,或者对其有用性设置了一个不恰当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哲学源自生活,探究的是"生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对基本与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由于高中生缺乏生活阅历与经验,因此哲学在高中生看来是抽象的,并具有一种神秘感。在哲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入故事典故、古诗词、歌词、名言警句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哲学,改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8.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思政课建设必须更多强调,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第40题(1)问体现了时代特色,以当下抗疫时政热点为背景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板块,要求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整合、迁移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升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与哲学之间一直存在天然的关联。同时,任何哲学思想都源自对人类发展和民族生活的解读与深化,受到民族精神的长期熏陶与孕育,并逐渐呈现出民族样式、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文章首先对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然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最后分别从实践观与务实精神、和谐观与和谐精神、价值目标与人文精神的视角,对两者之间的互鉴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借此揭示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