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7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1014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725篇
  2013年   956篇
  2012年   1289篇
  2011年   1327篇
  2010年   1211篇
  2009年   1050篇
  2008年   1157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489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程改革的核心特点是体现课程价值,在数学课程价值中,过程性价值目标强调了"经历、体验、探索"等主体活动要求;工具性价值目标指出"要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文化性价值是通过数、式、形、关系等模型的群体来体现的,并隐含在另两个价值之中.  相似文献   
2.
3.
张健红 《吉林教育》2006,(12):34-35
自2001年启动的课改实验,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许多”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开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场新课程的改革,确实为数学教育打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随着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该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呢?  相似文献   
5.
吴文俊 《数学教学》2009,(5):F0002-F0002
今年是吴文俊先生的90华诞,我们特将吴先生在本刊1993年第五期发表的文章重新刊登,以示祝贺. 吴先生的文章系根据一次发言的记录整理而成.那是在1992年冬天,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的游铭钧同志,致力于国家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是改革的重点.为了弄清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需要征求数学家的意见.于是在中关村召开了几次座谈会.出席座谈的有程民德、丁石孙、陈天权等许多数学家,吴先生也在邀请之列.  相似文献   
6.
7.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型学科。理性精神是数学课程目标中重要的隐性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求实、求真、求简、求新的精神。理性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数学学习的命脉。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数学的理性光芒,彰显数学精神和数学文化,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优化其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前中职学校最难教学课程之一的数学课,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在数学课程上,我校开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改革。其中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七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数学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数学课程基本框架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由模块构成,采用学分管理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