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生物科学   3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杜永均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4,37(4):385-392
大豆蚜 Aphis hlycines 有翅和无翅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寄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大豆蚜APhisglycines有翅和无规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奇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SPI在大豆蚜Aphis glycines的生长发育、消化和免疫防御等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大豆蚜转录组数据PCR克隆大豆蚜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DNA序列;qRT-PCR分别检测AgKaSPI在大豆蚜1-4龄若虫和成虫以及蜡蚧刺束梗孢菌Akanthomyces  相似文献   
4.
大豆蚜的生物学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健  赵奎军 《昆虫知识》2007,44(2):179-185
大豆蚜AphisglycinesMatsumura是亚洲大豆种植区的一种主要农业害虫。近年来,大豆蚜又先后侵入北美洲和大洋州等地,对当地的大豆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文章对大豆蚜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征、天敌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广东、山东、河北和黑龙江4个省份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20、25和30℃,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差异不显著;在15℃,不同地理种群大豆蚜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差异显著。在15~30℃,单一大豆蚜地理种群形态指标有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趋势。试验结果也表明,单一地理种群大豆蚜的Q值也有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的趋势;而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种群间的Q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为害大豆(Glycine max)的重要害虫,已给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测定大豆蚜危害胁迫后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非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及2种防御性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大豆蚜危害胁迫对大豆叶片几个重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到大豆蚜危害胁迫的大豆叶片与未受为害叶片中所含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t0.01=11.814,df=4,P<0.01),且前者较后者含量明显增高1.73mg·g-1。与之相比较,非可溶性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此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t0.05=-1.104,df=4,P>0.05;t0.05=-2.639,df=4,P>0.05)。此外,受到大豆蚜危害胁迫的大豆叶片较未受为害叶片中所含POD活性有所升高,但在两处理间POD活性无显著差异(t=-2.639,df=4,P>0.05)。同时,受到大豆蚜危害的大豆叶片较未受为害的大豆叶片中CAT活性增强。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大豆蚜对大豆的危害机理,评价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蚜虫危害的耐受程度,也为大豆抗虫品种选育以及大豆蚜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豆蚜发生为害及大豆与多种作物间邻作种植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为大豆蚜的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和天敌田间种群动态;通过田间罩笼、人工接蚜和释放天敌的方法,研究捕食性天敌对大豆蚜种群的控制作用;在佳木斯地区进行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牡丹江地区进行黄瓜-大豆-玉米、甜葫芦-大豆-玉米、烟草-大豆-香瓜、甜菜-大豆-玉米等多作物带状穿插种植模式,以单作大豆田为对照,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田大豆蚜与天敌进行调查,研究作物多样性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结果】2009年6月中下旬大豆蚜开始侵入大豆田,3~5周后田间有蚜株率达到100%,大豆蚜种群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在田间逐渐消失。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为蚜虫天敌优势种;按大豆蚜与天敌数量之比700︰1,释放异色瓢虫和叶色草蛉成虫7 d后,蚜虫种群减退率分别为54.78%和78.79%;大豆与早熟马铃薯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早熟马铃薯收获(7月20日)后第5天,豆田蚜虫天敌总数是收获前的2.6倍,与同期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了51.3%。大豆与甜葫芦、香瓜、烟草和玉米等作物进行多样性间作种植,在大豆蚜田间发生高峰期,单作豆田益害比为1︰65.2,多样性种植区的大豆田益害比为1︰26~1︰42,与单作大豆田相比,间作田大豆蚜种群数量降低40.7%~83.5%。【结论】2009年大豆蚜的种群高峰期为8月3日,田间的天敌优势种类为草蛉、瓢虫和寄生蜂。早熟马铃薯与大豆间作,在大豆蚜种群迅速增长期间收获早熟马铃薯,大量蚜虫天敌转移至间作的大豆田,从而形成对大豆蚜的控制。大豆与其它经济作物间邻作,大豆田天敌昆虫与蚜虫的益害比明显提高,表明利用农田作物多样性能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通用引物,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Ⅱ(COⅡ)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得的序列长度为810 bp,并与已在GenBank上登录的其他蚜虫COⅡ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其同源性,同时将该序列在GenBank进行了登记 (登录号为DQ265743)。根据此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了1对大豆蚜特异引物,其扩增片段约为270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只对大豆蚜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相关蚜虫种类不具有扩增效果;并用此引物对大豆蚜捕食性天敌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取食过大豆蚜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幼虫以及小花蝽Orius similes 成虫和幼虫等捕食性昆虫的中肠中均能检测到大豆蚜的DNA片段; 而在未取食蚜虫的上述天敌中却未能扩增出来。  相似文献   
9.
大豆蚜在寄主与非寄主植物上的口针刺吸行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韩心丽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5,38(3):278-283
用EPG记录法记录了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nra在寄主和非寄主植物上的口针刺吸行为。结果表明,大豆蚜在寄主大豆植物的韧皮部取食时间长,而在非寄主棉花、黄瓜和丝瓜植物韧皮部取食时间甚短或根本未取食;非寄主植物内部对大豆蚜的侵害存在抗性,影响取食的因素和其所在部位因非寄主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沈阳地区吸虫塔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迁飞活动的监测效果以及对其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为大豆蚜防控提供预警信息。【方法】2009年至2014年采用吸虫塔(Suction trap)对大豆蚜的迁飞活动进行自动、实时监测。结合当年田间大豆蚜动态调查,分析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蚜量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吸虫塔诱捕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吸虫塔诱捕量与田间大豆蚜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吸虫塔诱捕的始见期和首次高峰期均早于田间发生的大豆蚜始见期和盛发期,吸虫塔的监测结果对田间蚜虫的发生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诱捕量与气象因子的逐年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大豆蚜有翅蚜迁飞的重要气象因素;总回归模型显示,试验期间,吸虫塔当年度诱捕量与前一年度冬季极端最低温、4—6月均温、6—7月最低温、9月均温具有正相关同步协同作用,而与6—7月降雨量和9月雨日具有负相关反向抑制作用。【结论】吸虫塔监测结果比较清晰的展示了大豆蚜的迁飞习性,很好的拟合了当年田间大豆蚜的种群动态。结合气象因子和诱捕量的预测模型研究,为吸虫塔及时准确的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