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地球科学   7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晶  谢作明  王佳  杨洋  刘恩杨 《地球科学》2021,46(2):642-651
硫在铁和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地下水系统中硫循环的中间产物S(0)对细菌转化铁和的影响尚不清楚.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硫参与下细菌D2201对液相和载针铁矿中Fe(III)和As(V)的还原作用.结果表明:细菌D2201具有很强的铁还原能力,可以将液相中74%的Fe(III)还原;加入硫后,细菌还原S(0)产生的S(-II)使铁还原率提高到94%.但是,硫没有明显影响细菌对的还原.在实验初期,细菌明显加速了载针铁矿的还原,最终还原释放到液相中的Fe(II)浓度为32.12 μmol/L;硫的加入增强了细菌对载针铁矿的还原,还原溶解的Fe(II)增加至284.13 μmol/L,同时,的释放量也增加了1.6倍.这些结果表明硫显著促进了细菌对针铁矿的还原溶解并加速的释放.XRD和SEM-EDS结果显示,细菌还原针铁矿但不改变其矿相,而硫的加入也仅使矿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团聚,并没有使其转变为其他矿物,也未导致的再吸附.   相似文献   
2.
曾斌  韦晓青  邹胜章  李录娟  黄荷 《地球科学》2018,43(11):4237-4245
岩溶地下河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水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除通过落水洞等直接进入并污染地下水外,还会在表层岩溶带溶缝、溶隙内吸附、滞留及富集,并在特定条件下再次迁移,成为"稳定次生污染源".以广西某污染事件为例,采用窄缝槽物理模型装置进行的动态吸附、解吸实验,并结合地球化学模拟研究污染物在表层岩溶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显示表层岩溶带对的吸附以物理吸附(扩散过程)为主,相比吸附过程而言解吸速率则显得缓慢,而酸溶液相比去离子水可促进的解吸过程.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土壤矿物中以针铁矿对的吸附贡献最大,而酸溶液通过溶蚀针铁矿等矿物削弱对的吸附能力.因此在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系统一旦纳入污染物,则解吸过程缓慢,易形成污染物的滞留、富集;而酸雨作用下的解吸、迁移过程加快,则会提高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饮水型中毒区是继中国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后发现的新病区。该病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和洮南市,其水文地质单元属于松嫩平原大型蓄水盆地的西部,是由第四系潜水、承压水和新近系承压水组成的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采用瞬时采样法采集了区内潜水和承压水样品,共194份;通过GIS的空间叠加技术、化验与测试技术,进行了区域水化学环境特征与饮水型中毒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在低洼地带堆积了巨厚的粉砂淤泥质冲积物和富含有机质的湖积物,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空间。区域地下水含量的范围值为0.001~0.339 mg·L-1,水价态以As(V)为主,高水主要分布在由若干隆起形成的中间低洼地带中地下水埋深大于10 m的潜水、第四系和新近系承压水含水层中。高地下水的形成与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环境有关,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中的含量最高。臭葱石(FeAsO4·2H2O)等含铁、含锰矿物在进入地下水的溶解过程中,形成铁、锰的氧化物和的化合物,如酸盐和亚酸盐。伴随着水环境中Eh的降低,氧化物被还原形成更为活泼的离子组分,吸附在氧化物表面的含化合物进而解吸,使从含水层的沉积物中向水中溶解和迁移。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身边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卫生防疫部门对饮用水中的检测项目的灵敏度和检出限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都很难满足实际要求,由于我国多少城市饮用水多数采用地下水,所以地下水的检测要求也不断的在提高,作为地下水质中的重要污染指标、锑、汞的检出限及限量值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传统方法只能通过富集、吸附、蒸发浓缩等手段才能满足要求,但这将使得分析流程变长,准确性变差,试剂使用量过大。  相似文献   
5.
贾茹 《吉林地质》2014,(2):129-131
本文分析探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低质量浓度的、锑、铋的方法实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改进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贵州草海黑颈鹤栖息地不同水位梯度下沉积物汞(Hg)、(As)形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沉积物中Hg含量在0.45~1.51-mg/kg之间,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标准;形态组成上,残渣态汞(Res-Hg)有机结合态汞(Org-Hg)碳酸盐结合态(Car-Hg)铁锰氧化态(Fe-O-Hg)可交换态(Ex-Hg),不同水位梯度下含量和赋存形态在不同区域不一致.As含量在16.4~23.8-mg/kg之间,形态依次为残渣态(Res-As)有机结合态(Org-As)铁锰氧化态(Fe-O-As)碳酸盐结合态(Car-As)可交换态(Ex-As).-As含量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持平,随着水位梯度的抬升,其总量呈增加趋势,残渣态占比逐步增多,性质逐渐稳定.采用地积累指数(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Hg、As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表明,基于草海较高Hg环境背景值,Hg整体污染风险较高,As处于低水平的污染风险等级且对环境影响较小.该研究揭示了不同水位梯度下Hg、As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对草海湿地水位抬升恢复湿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1∶1王水处理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地球化学样品中的元素。测定样品采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试验,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质量要求。经试验,该方法精密度(RSD,n=12)为1.48%~5.63%,检出限(ug/g)6.42,加标回收率为95.15%~104.6%,其方法简便快速,操作周期短,适合大批量地区化学样品中高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阳  姜月华  李云 《地下水》2015,(1):67-69
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致癌物质,地下水的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进行综述,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研究现状,并简单介绍了地下水中的来源。另外,还针对地下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对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治理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地下水中释放过程的关键因素,为查明江汉平原高地下水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识别有机质的降解过程对富集的影响,采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并结合地下水化学特征,对江汉平原典型中毒病区的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区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浅层承压水的质量浓度为0.23~2 621 μg/L。地表水较地下水具有更负的δ13CDOC、δ13CDIC值。地下水中溶解性无机碳(DIC)的δ13CDIC值在-11.9‰~-3.99‰之间,溶解性有机碳的δ13CDOC值在-28.5‰~-19.6‰之间。地下水的δ13CDIC-δ13CDOC差值与ρ(As)呈一定负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的降解促进了As的富集。δ13CDIC-δ13CDOC差值与δ13CDIC和ρ(DOC)均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下水中有机质的氧化分解是导致δ13CDIC贫化的重要过程,微生物作用下溶解性有机质的降解是地下水中无机碳的重要来源。此外,江汉平原少数高地下水呈现较大的δ13CDIC值,推断江汉平原高含水层强还原环境下可能存在的产甲烷过程导致了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厌氧微生物作用下沉积物中的形态转化及固液界面的分配过程对的环境行为与归趋的影响,通过采集锦州湾清洁沉积物进行负载,利用微生物培养与非生物培养实验,对比研究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铁硫共还原条件下污染体系中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的42 d周期内,液相的总量首先浓度保持降低趋势,而后再次升高。在培养第3~7 d时液相的As5+迅速被还原,约26%的溶解态从液相移除,97%以上的As5+被还原为As3+。同时微生物作用下固相中90%以上铁氧化物矿物逐渐转化为次生的亚铁矿物,固相中结晶态铁氧化物发生明显活化,而硫酸盐还原产物硫离子综合调控体系中游离的亚铁离子和As3+。因此,厌氧微生物还原条件下,,铁,硫同步发生还原,硫离子调控体系中和铁环境行为,硫化亚铁成为亚铁矿物的主要形态,硫化的主要归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