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陕南秦巴山区是目前国内魔芋种植的集中区域,魔芋产品的开发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利用1981—2010年 汉中市11县(区)气象观测站气候资料,选取影响魔芋生长的显著气象因子作为指标,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区划因子模型,进行了以乡镇为单位的种植区划,并进行了分区论述,为 汉中大面积推广魔芋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 汉中地震台两个水氡采样点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比观测得出主用备用两个采样点同日氡值及水温,分析差异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备用采样点观测结果会对本台水氡观测产生直接影响,增加了数据分析的不确定性,并影响观测结果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近日,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十二五”重点项目“ 汉中黄玉矿”开发项目首批产品玉石大板和玉石景观石在完成最后的质检工作后,下线包装发售给订单客户。这标志着“ 汉中黄玉矿”在结束艰辛的工程建设和投入阶段后,进入试生产阶段且运行良好,产品销售和市场接轨,初步产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汉中天坑群是在中国32°~33°N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区北界首次发现的岩溶地质遗迹。为了科学地评价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为下一步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等3个方面选取资源景观价值、资源科学与文化价值、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安全条件、区位与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出 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得分为90.67分。本文研究表明, 汉中天坑群具有五级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0年 汉中地区11县(区)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的月平均值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由3指数组成的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对 汉中各区县全年各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留坝、佛坪等北部山区旅游舒适期在4—9月,宁强、镇巴及略阳等南部、西部山区全年旅游舒适期多在4—6月及9—10月,汉台、勉县、南郑、城固、洋县以及西乡等平川地区的旅游舒适期在4、5、9、10月,全年旅游不舒适期较短,留坝为2个月,佛坪仅1个月,其它区域无旅游不舒适期; 汉中各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差异较明显,南部及西部山区气候舒适度较高,其余地区气候舒适性相对较低; 汉中各地区四季的气候舒适度以春、秋季最高,而留坝和佛坪等北部山区则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均表现为最低; 汉中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为北部山区、平川区、南部及西部山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其同属扬子板块北缘的 汉中地区也被认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 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汉中地区经历了南华纪—三叠纪海相演化、三叠纪末—白垩纪陆内演化和新生代断陷盆地三个演化阶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和石牌组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 1型和Ⅱ 2型为主,TOC含量0.45%~2.79%,R_o为0.61%~1.21%,整体属于中等—好的成熟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且牛蹄塘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有机质较为丰富,石英等脆性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微裂缝及孔隙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生成、赋存以及后期开发。综合分析认为 汉中地区寒武系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且东部地质条件优于西部。 相似文献
8.
天坑独特的地质地貌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类群,认识这些生物类群对于探究物种进化和天坑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尤为重要。 本文基于陕西 汉中天坑群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数据,报道了天坑内新发2种陕西省植物分布记录,即爵床科(Acanthaceae)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的城口马蓝(S. flexa Benoist)和小檗科(Berberidaceae)十大功劳属(Mahonia Nutt.)的小果十大功劳(M. bodinieri Gagnep.)。 相似文献
9.
粟的南传和水稻的北传是目前学术界极其关注的问题,南北过渡地带是研究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区域。陕南地区地处汉水上游,是典型的南北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植物考古研究工作仍十分欠缺。此次以汉中龙岗寺遗址发掘和浮选为契机,对陕西秦岭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时代)的农业经济特点进行了研究。该遗址地处秦岭以南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属于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系统。龙岗寺遗址按照针对性采样法共采集土样222份,出土农作物遗存2462粒,非农作物遗存1419粒(枚),其中,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和水稻(Oryza sativa)这3种。根据陶器类型显示的相对年代选取T1309G7④层和T1308H171③层的水稻遗存进行了AMS 14C测年,校正后的年代区间(2σ)为4973~4826 cal.a B.P.,该结果与遗址相对年代判断基本一致。炭化植物的分析研究揭示了5000~4000 cal.a B.P.时期(仰韶-龙山时代)龙岗寺遗址的农业经济情况,表明龙岗寺遗址先民们的农业经济是以小米类作物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经济,并对水稻有一定程度的利用。除此之外,龙岗寺遗址还发现了大豆(Glycine max)、紫苏(Perilla frutescens)、藜(Chenopodium album)等植物遗存,表明先民对这些植物也进行了利用或采集。对该遗址植物遗存进行鉴定与分析填补了秦岭以南汉水上游地区的植物考古研究空白,对研究南北过渡地带的农作物传播和文化交流具有较大意义;龙岗寺所在的汉水谷地不仅是水稻北传、小米南传的必经之地之一,而且是南北方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
汉中市原暴雨强度公式为利用1980年前资料推算所得,为科学、合理地制定 汉中城市总体规划、排水专业规划和排水防涝工程设计,有必要推算满足现阶段设计需求的暴雨强度公式.利用 汉中1961-2013年逐年逐分钟降水资料,采用多种算法得到皮尔逊Ⅲ型分布曲线拟合,应用最小二乘法求参推算的暴雨强度公式,精度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