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1篇
农业科学   30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03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宏春 《园艺与种苗》2021,(3):73-74,78
通过对繁昌县平铺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整治难、维护难等一系列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农村养老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地走访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卷对浙江农村养老的现状、诉求等相关方面展开调查,分析了农村养老问题的特点和老年人自身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稳定家庭养老基础、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推广集中供养模式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辽宁粮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生产经营模式落后、生产经营主体分散、劳动力老龄化、留守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等,阐述了辽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主要任务,并提出了政府引导推动、财政金融助力、科技引领支撑、龙头企业牵动等加快辽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更好地发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乡贤研究会"首创之地和"新乡贤"概念诞生之地,绍兴市自然也是新乡贤队伍建设的先行之地,已经成为全国乡贤文化之乡和新乡贤队伍建设的标杆。绍兴市的新乡贤队伍建设,肇始于2001年上虞乡贤研究会的成立,在2015年的乡贤政策年臻于高峰。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定位为"村民自治的有益补充"、起"补位和辅助作用"的近2万新乡贤队伍,在乡村经济、文化、公益、自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显现了新乡贤队伍建设流于形式、结构相对失衡,以及党政介入过度、党政机构与新乡贤组织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晰等问题。解剖这一领先全国的典型个案,对于其他地区的新乡贤队伍建设和现代乡村振兴,无疑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建颉  罗兴录 《农学学报》2020,10(5):97-100
论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新型农业人才不足且农村人才整体水平较低,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不足。提出新时代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对策,包括农业高校建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中部丘陵地带小盆地里的D社区村民自主修路事件为例,发现该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导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显著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水平不同。认为在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背景下,由于利益博弈和朴素乡土观念的作用,村民能够成功整合政府、市场和农民三方资源。最后提出,政府在营造良好农村人居环境中应给予制度性保证。  相似文献   
7.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农村取得快速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基础性研究、发展模式、发展对策、物流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从自组织的角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金梦 《江西农业学报》2014,(2):137-139,147
选取了台州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移民培训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移民培训实践中存在移民主动性不高、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培训实效不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快农村增收致富步伐,为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summarises main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The focus is on the key issues relevant for forest-base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in small-scale forestry in relation to both wood and non-wood forest products and services (NWFP&S). The article draws special attention to changing forest ownership, changing owners’ motives and values, and the evolving role of forest owners’ associations in Europe. The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he finding that many small-scale forest owners do not treat their forest as an income-generating asset. The ownership of the forests may be more important as symbolic capital than as a source of income. This is quite opposite to the traditional wood production model that for instance most of the Forest Owners Association’s still follow. In relation to NWFP&S, the taxonomy and indicators for NWFP&S are discussed and some conclusions from studies on forest recreation innovation and NWFP&S marketing are presented. The NWFP&S sector is traditionally product-oriented, which is strategically peculiar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s from rural production areas to the customers would suggest highest orientation on marketing. Also surprising is the low level of segmentation in the sector.
B. SleeEmail:
  相似文献   
10.
The changes to the forest ownership structure of small private forests in recent times have opened up an intensive field of research throughout Europe. Most of the studies completed to date adhere to the classic survey model and describe the behaviour and attitudes of forest owners.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hanges to small private forests with the aid of data collected from focus groups comprised of forestry extension officers in Germany. Throug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ences gleaned by the consultants, it was possible to describ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y characterise their clientele, and the changes they have observ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anges occurring across rural areas. The consultants’ strategies for describing forest owners are presented. The orientation pattern presented by the extension officers is compared with the urban orientation of forest owners’ model developed by social scienti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