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生物科学   70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鲜是全球超过30亿人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占人类饮食中动物蛋白的16%左右。目前,全球超过一半的海鲜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243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方式(年增长约6%)。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预计人类对海鲜的需求将翻倍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将持续保持增长,成为未来海鲜供应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3.
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的“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诸多与“食育”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观点。结合国外成功推行“食育”教育的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家校联合构建“食育”教育氛围、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宣扬等均有助于“食育”教育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营养咀嚼片对湖南省古丈县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南省古丈县18家山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405名,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日补充营养素咀嚼片1片,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营养干预,干预15个月后,对该部分对照和干预组(36~83月龄)的405名学龄前儿童同时进行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的测定,分析两组学龄前儿童在不同月龄的身高、体重、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血红蛋白及贫血率的差异。结果:总体身高、体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48~59月龄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月龄段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59月龄干预组儿童HAZ为(-0.75±0.91),对照组HAZ为(-1.22±0.8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同月龄段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体血红蛋白浓度为(11.83±2.48)g/dL,对照组总体血红蛋白浓度为(10.90±2.07)g/d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儿童贫血率干预组为45.8%、对照组为60.1%,干预组较对照组下降了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给该地区学龄前儿童补充营养素全面的营养素咀嚼片后,可显著地降低儿童的贫血率,但对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则无显著性改变,开展该项目对改善贫困农村的营养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营养干预对儿童群体中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症状的治疗及预防效果。方法:对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月检查出的缺铁性贫血儿童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营养干预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营养干预组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营养干预,治疗时长为3个月,观察统计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以及干预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营养干预组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营养干预组患儿各项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营养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肠道中含有的多种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对宿主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已经被证明与宿主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益生菌。益生菌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与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抵御病原菌的定殖、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产生相关代谢产物,在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神经系统中发挥有益作用。综述益生菌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近年来益生菌应用临床研究实例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疾病风险和健康可持续性的贡献,将为新的治疗干预和疾病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下的营养干预对围术期老年骨折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42例行常规治疗的围术期老年患者作为非MDT组,选取同期43例实施MDT模式并给予营养干预的围术期老年患者作为MD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MDT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非MDT组,NRS2002评分、CRP、IL-6水平均低于非M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9 6、-4.138 8、9.073 3、-6.669 5、-4.500 2,P=0.000 4、0.000 1、0.000 1、0.000 1、0.000 1)。MDT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关节置换术:t=2.154 8,P=0.034 1;膝关节置换术:t=2.491 9,P=0.018 9)。MDT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非M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2 1,P=0.001 2)。结论 MDT模式下的营养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老年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老年人早餐行为状况,为对老年人进行早餐行为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密云区3个行政区共12个社区中随机抽取65~80岁老年人1 80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早餐行为调查。结果:共回收1 775份问卷,有效样本为1 764份(男性730名、女性1 034名),问卷有效率为99.4%。调查对象中过去1个月内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95.5%、不吃早餐的比例为2.6%。在城郊、不同文化程度、居住状况间老年人早餐食用频率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人早餐食物来源最主要是家庭制作(97.7%),其次是饭店或小摊(18.9%);早餐食物种类选择最多的为谷薯类(96.7%),其次为鱼禽肉蛋类(70.1%)、奶豆类(57.5%),蔬菜水果类选择比例最低(41.5%)。多数老年人早餐营养质量较差(41.0%),其次为营养质量较好(37.7%),营养质量良好的老年人比例最少(21.3%)。结论:北京市老年人每天吃早餐的比例较高,但多数老年人早餐食物种类单一,且早餐摄入奶豆类,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比例较低,应重点针对男性、郊区、文化程度低、独居的老年人,加强有关早餐食物种类选择及营养搭配的宣传教育,使其形成科学的早餐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干预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营养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NRS-2002营养筛查表筛查结果,选出可能存在营养风险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平均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干预方式,观察组采用个体化综合营养干预的方式,比较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对两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营养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炎症水平方面,干预后两组患者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沉(ESR)较干预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室检测及营养代谢指标方面,干预后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血清淀粉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清Ca2+水平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观察组血清淀粉酶降低和营养代谢指标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PACHE-Ⅱ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结局及并发症方面,干预后观察组腹痛腹胀减轻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营养干预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代谢状况和临床结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分析患者的食管测压结果、心理特征及小剂量阿米替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收治的癔球症患者137例(癔球症组),另选取同期到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非癔球症组),比较两组食管测压结果、癔球症症状评分量表(GET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评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癔球症患者分为对照组(n=68)和研究组(n=69),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干预。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癔球症组、非癔球症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UES)长度、UES残余压、食管下括约肌(LES)静息压、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潜伏时间(D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癔球症组患者UES静息压高于非癔球症组(P<0.05)。癔球症组患者GETS、HAMA-14、HAMD-17评分高于非癔球症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6%(58/69),高于对照组的66.18%(45/6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癔球症患者,癔球症患者具有较高的UES静息压,癔球症症状及较为严重的不良情绪,采用小剂量阿米替林对癔球症进行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