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生物科学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挖掘辣木(Moranga ole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30个优良单株家系的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叶形外,辣木不同家系间的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复叶数与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柄和叶片颜色是区分辣木不同家系最主要的叶片性状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辣木家系可分为3大类,叶片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的家系的遗传距离较远。因此,叶柄和叶片颜色、复叶数、复叶柄长度和直径、复叶间距、叶长、叶宽将为直观区分辣木家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低剂量(5 mg·kg~(-1))、中剂量(30 mg·kg~(-1))和高剂量(60 mg·kg~(-1))的辣木叶乙醇提取物(EE-MO)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1)高剂量的EE-MO显著降低NAFLD小鼠的体重和肝湿重; EE-MO剂量依赖性地降低NAFLD小鼠血清TC、TG、HDL-C和LDLC含量;高剂量的EE-MO除降低上述生化指标外,还显著降低血清中FFA含量。(2) HE和苏丹红Ⅲ染色发现,EE-MO处理后,模型组小鼠的肝脂肪病变和细胞损伤得到显著改善。(3) EE-MO对NAFLD小鼠模型的血脂代谢具有改善作用。(4)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肝脏和血清的ROS和MDA的含量,诱导SOD、POD和CAT活性增加,降低GSH-Px活性。(5)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EE-MO依赖性地降低NAFLD小鼠肝脏和血清的ROS和MDA的含量,缓解氧化胁迫。(6)低剂量的EE-MO对SOD、POD、CAT和GSH-Px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中剂量和高剂量的EE-MO处理后,NAFLD小鼠的SOD、POD和CAT酶活性显著下降,GSH-Px活性显著增加; EE-MO可能通过GSH-Px抗氧化酶途径缓解NAFLD小鼠的氧化胁迫。  相似文献   
3.
辣木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食品和药物开发方面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辣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由辣木的根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和叶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合适细胞悬浮培养条件分别为MS培养基(MS)+1.0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1.0mg/L激动素(KT)和MS+0.5mg/L 2,4-D+0.5mg/L KT,摇床转速均为50~100r/min,将愈伤组织添加到液体悬浮培养基中20d左右可得到大量悬浮细胞。本研究为辣木细胞水平的培养和研究提供了一条途径,为辣木潜在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取和利用辣木籽蛋白质,本文通过水酶法优化其提取条件,并探讨其功能性质。以辣木籽为原材料,以蛋白质提取率为指标,首先确定了最佳使用酶为Alcalase碱性蛋白酶,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液比、时间、温度、酶添加量和pH等因素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水酶法提取辣木籽蛋白质的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料液比为1∶10,酶添加量为4.5%,pH为9.0,温度为60℃,时间为4.5 h,此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提取率最高为68.23%。在pH为10、温度为55℃时辣木籽蛋白质的氮溶解指数最高;辣木籽蛋白质持水性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在温度为40℃时持水性最好;在温度为55℃时,辣木籽分离蛋白的吸油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测定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的辣木光合作用及与其相关生理指标日变化的结果表明,在高温和高光强的夏季,辣木的净光合速率总体趋势是:遮光35%〉自然光〉遮光65%。适当的遮光(遮光35%)后,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晚,高光合速率的时间维持的比较长。但遮光不能过甚,当遮光达到65%时,净光合速率除在中午11:00前后外,其他时间内均处于较低水平。据此认为,在南方高温和高光强的季节里,辣木适当遮光可以提高辣木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辣木幼苗速生期氮素需求规律,在北方设施条件下,通过设置5个氮素水平处理,研究施氮对辣木幼苗株高、地径生长及其叶片N、P、K养分含量、色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等方面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氮素水平增加,辣木株高、地径、叶片N、P、chla、类胡萝卜素、总色素含量及光量子效率(Q)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光补偿点(Lcp)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株高生长与叶片P及chla显著相关,地径与暗呼吸速率(RD)及叶片K含量显著相关;当氮素水平在30 g·株-1(N3)时,辣木生长速度最快,植株养分状况较好、光能利用率最佳。  相似文献   
7.
北方地区不同基质对辣木幼苗生长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高寒地区设施条件下,不同基质对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及其两个改良种PKM1、PKM2的苗木生长阶段株高、地径、形态解剖等特征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栽培基质。结果表明,珍珠岩+园土+腐殖土(1:2:1,T1)、草炭+河沙+腐熟蘑菇基料(3:1:1,T2)、园土+腐殖土+草炭+河沙(2:1:1:1,T3)、园土(CK)4个基质中,T2基质最适宜辣木生长,其有机质高达49.97 g·kg-1、孔隙度76.84%、容重为0.58 g·cm-3、速效N、P、K等肥力指标也显著高于其它处理(P<0.05);在T2基质中,辣木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它处理(P<0.05),定植71 d多油辣木、PKM1、PKM2三个品种株高依次是80.2、115.67、81.0 cm,较园土(CK,T4)分别增长了38.3%、25.7%、28.6%;地径依次为13.27、17.47、15.08 mm,较对照分别增粗了32.0%、14.6%、39.0%;T2处理的地上部分的发育最快,60 d茎表皮完全死亡、破裂,最外层形成周皮,韧皮纤维及木质部较其它处理发达;结合基质的8个向量因子与辣木株高、地径相关性分析,可知: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保水性及供肥能力较好的基质更加适宜辣木生长,各因子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有机质、速效钾、含水率、孔隙度、容重、碱解氮、速效磷(P<0.05)。  相似文献   
8.
辣木(Moringa oleifer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土壤水分及氮素有效性对辣木生长具有显著影响。以辣木‘PKM I’品种为研究材料,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生态学教学实验基地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水分:分别为田间饱和持水量的40%(W1)、60%(W2)、80%(W3),以及4个氮水平:0 g·株-1(N0)、0.6 g·株-1(N1)、1.8g·株-1(N2)、3.6 g·株-1(N3),两者组合成12种处理,以探究水氮耦合作用对辣木生长、生物量累积及分枝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低氮(N1)水平下,辣木苗高和地径生长总体优于其他处理,高氮和高水会抑制辣木生长。(2)在辣木分枝格局方面,低水条件下,各级枝长、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都随着氮水平增加而下降;含水量较大时,中等氮水平比较适宜辣木的快速生长。(3)高氮降低辣木各器官的生物量;在不施氮条件下,辣木生物量随水量增加而减少。(4)在综合形态方面,W1N3处理显著增加辣木根冠比(root/shoot ratio,R/S)。纤弱指数(slenderness index,SI)在W2N2最低,说明其生长质量最好。体积指数(bulk index,BI)在中等氮水平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W2N1处理值最高,而Dickson质量指数(Dickson quality index,DQI)则在W2N2处理下最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组合可以有效促进辣木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干热河谷盆地辣木种植密度与分枝格局和生物量的关系及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该地区不同栽培密度辣木人工林分枝格局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木林分在株高、地径、冠幅以及分枝数量方面与栽培密度呈现显著负相关;不同密度下,根、茎、叶生物量及果荚数和果荚均长、直径和果荚均仔粒数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栽培密度对辣木的分枝格局有较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级/二级分枝率、二级/三级分枝率以及三级分枝长度上有显著差异;辣木在不同方位上分枝格局有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侧枝分枝长度和一级分枝角度上的差异显著;在本试验范围内,以叶用辣木为培育目标的较适宜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0.9m×0.9m,以果用为栽培目标的较适宜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m×1.5m。在不同的栽培密度下,辣木人工林之间分枝格局及生物量的显著性差异,反映了辣木随环境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形态可塑性和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蔬菜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人的饮食中要是没有了蔬菜,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因为在蔬菜中存在着好多对人体有用的东西,如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粗纤维等。千百年来,中国人食用的蔬菜几乎都是在地里种植的,栽一茬收一茬,吃一茬,而采自于树上的蔬菜却很少,某些树的芽、叶甚至根虽然也偶尔采来尝一尝,但这仅仅是品鲜而已,至于食用它有什么好处,人们却不怎么在意,可以说,只知其味而不知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