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582篇
生物科学   137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分步染色法直接对玉米苗期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各酶带的分子量进行了比较测定。酯酶同工酶 E_1、E_2、E_3~F、E_3~S、a、b、c 各酶带的分子量分别为<20000,35200、33000、38500、29900、28500、34000道尔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X_4~F和 PX_4~S酶带的分子量分别为131000和149000道尔顿。根据酶带在均匀胶和梯度胶中的位置变化对各酶带的生化性质作了初步分析,发现 E_3~F和 E_3~S、PX_4~F 和 PX_4~S 在迁移率上的差异主要是分子量的差异。本文为同工酶的分子量测定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14)C 追踪试验结果表明,白兰瓜幼果中输入的~(14)C-葡萄糖,50%以上转化为稀酸水解和稀酸不水解的结构物质;果实发育后期,输入后48小时,在果肉和种子中分别只有18%和32%的~(14)C 参入结构物质。根据醇溶性糖的纸层析鉴定,幼果薄片渗入的~(14)C-葡萄糖仅转化为果糖,而发育后期果实则更多转化为蔗糖。显然,幼果的代谢模式是使物质和能量导向结构物质的形成;而后期果实生长已基本停止,物质代谢的方向又转向蔗糖合成的轨道上来。蔗糖合成底物试验结果表明,供给幼果不同底物都只有很低的蔗糖合成活性;发育后期果实供给UDPG+F-6-P 底物时可测出较高的蔗糖合成活性,初步推测白兰瓜中蔗糖合成主要是通过蔗糖磷酸酯合成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刘建国  杨秀琴  吴径才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5):298-299,281
采用青霉素梯度琼脂平皿筛选法,利用对青霉素G高抗性表型,专一筛选大肠杆菌青毒素酰化酶高产突变株。一次涂皿可淘汰绝大部分未突变株。我们从青霉素G梯度琼脂平皿上获得528株,从中得到32株产酰化酶活性高于出发菌株的正突变株,正突变率为6.06%,最高突变幅度为96.6%。  相似文献   
5.
猪肺炎支原体膜上ATP酶为Mg~(2+)激活,乌巴因不抑制。DCCD和寡霉素对该酶也无抑制作用,只有NBD与Quercetin才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用梯度凝胶电泳可获均一的具有活性的酶蛋白带。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感染的意大利麻痹病蜂(APis mellifera)头部,经二次差速离心与蔗糖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CBPV)。纯化的CBPV制备物感染正常蜜蜂,4天后出现典型的麻痹症状,接着死亡,平均死亡率分别为95%与10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二次差速离心初步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含有多条蛋白带,而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的病毒制备物仅含有单一的多肽带。5%、7.5%与1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均检测出一种病毒蛋白质,分子量大约为24,200道尔顿,而且不同凝胶浓度检测的蛋白质分子量相近。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核酸也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凝胶中有5条带,对核酸酶敏感,证明该病毒含有5个单股RNA组分。对慢性蜜蜂麻痹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Triton X-100加KI能够有效地溶解燕麦根细胞质膜上K~+刺激的ATP酶(张堃等1989)。对这种溶解的K~+刺激的ATP酶进行甘油梯度离心,得到了一些结果:1.在pH 7.5甘油梯度离心,溶解的ATP酶活性损失约85%,在pH 4.5时活性仅损失约50%,这表明低pH条件对于ATP酶活性稳定的重要性,2.使用水平转子进行甘油梯度离心效果较好;3.甘油梯度离心纯化的ATP酶经SDS-PAGE分析,85%以上的酶蛋白分子量为34kD的多肽。这一低分子量的具有K~+刺激的ATP酶活性的多肽与100kD左右的ATP酶(Serrano 1984)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4.经甘油梯度离心纯化后,K~+刺激的ATP酶活性占K~+,Mg~(2+)-ATP酶活性的52%;而溶解的ATP酶活性中,K~+刺激的部分仅为35%(表1)。此结果类似透析对溶解的ATP酶的影响(张堃等1989)。表明溶解的ATP酶制剂中K~+的存在掩盖了K~+对ATP酶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群密度羊草生态场梯度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对植物个体与种群生态场定位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态场梯度的概念,并给出了植物与羊草个体生态场梯度的模型,植物生态场的场梯度是,生态场中生态势沿任意方向的变化率。羊草个体生态场梯度同羊草种群密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7690-Xu荧光染色法结合WuT3、WuT4、WuT8致敏红细胞花环实验观察经胸腺细胞分层液分离所得高密度亚群和低密度亚群人胎胸腺细胞的异质性荧光及其膜分化抗原CD3、CD4、CD8的表达。结果表明:不同胎龄胎儿胸腺细胞悬液呈现相似形态和相似分布特征的8种异质性荧光的细胞,其中,墨黑核细胞和桔红核细胞分布于两密度亚群,表型为CD3-CD4-CD8-;少数深蓝核和蓝核细胞分布于低密度亚群.表型为CD3+,属成熟的胸腺细胞;大多数深蓝核和蓝核细胞、灰蓝核细胞、灰黄核细胞及部分淡桔黄核细胞分布于高密度亚群,表型为CD3-、CD4+、CD8+,为处于中间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推测这些细胞胞核由深蓝、蓝、灰蓝、灰黄到淡桔黄的荧光光谱的偏移可能与中间发育阶段所发生的生物及理化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