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自然科学   60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k-εE模型对射流携带床气化炉内α-萘酚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偶合竞争串联反应的分隔指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气化炉出口面积,长径比,两股射流动量比对分隔指数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k-ε-E模型由于同时考虑了宏观混合和微观混合的作用,其观测值和实验测试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小型单管气化反应炉内进行了本题的研究。用粉煤和变换剂制成的型煤进行了水煤气气化反应试验,考察了变换剂种类添加量,气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蒸汽流量对煤气组成的产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a基变换剂可使煤气CO含量ψ降低0.10左右,Ca-Na复合变换剂还可显著提高煤气产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沸腾煤气化炉的研制情况和系统流程,探讨了沸腾煤气化的反应机理及煤气成分与沸腾煤气化炉运行参数的关系。试验证明,该文的气化方法具有煤种适应性强、气化强度高、气化炉后处理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用试验法在直径为16~30厘米的固定床稻壳气化炉上获得了最佳的气化强度,气化炉的净煤气效率在气化强度为100~200公斤/时·米~2时是提高的,在200公斤/时·米~2时达到最大值,本文提出了与气化炉横截面积无关的气化强度与净煤气的效率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德士古渣油气化系统进行了过程分析,建立了单元设备物料和热量衡算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计算气化炉微量组分的方法。运用序贯模块法对该系统进行了稳态模拟计算,结果同设计值和工厂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一套原料处理量为25 kg/h的两步进气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系统,并对两步进气直筒形(Stratified)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的炉型、结构和主体尺寸以及焦油检测系统进行了设计,对鼓风机、引风机、出炭螺旋等关键部件的参数进行了计算。气化炉整体高度为2683 mm,气化炉有效内径为350 mm,所需引风量和鼓风量都是60 m3/h。采用木片为原料,通过冷态实验和热态实验对气化系统进行验证,验证了该气化系统完全满足设计和实验需要。通过对比两步进气和一步进气实验结果,发现两步进气法可有效提升炉体温度,显著提高可燃气中可燃气体组分含量和热值,并有效降低可燃气中焦油含量。  相似文献   
7.
在常压流化床装置上以CO2和O2为气化剂进行热态试验.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下,以镇江铸造焦和华亭长焰煤半焦为原料进行了试验,考察了煤种、氧的体积分数和反应温度对CO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以长焰煤半焦为原料获得的产品气中CO体积分数大于85%,明显高于以铸造焦为原料获得的产品气中CO的体积分数;操作温度是影响CO2转化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煤气化技术是发展新型洁净煤化工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综述了目前成熟工业化的3种气化技术:固化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技术,并对这3种气化技术相应气化炉的特点及在国内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气流床气化炉的三区及短路混合模型,将气化炉炉内空间按流场-化学反应特征划分为燃烧区、射流区二次反应区、回流区二次反应区和管流区二次反应区。对一次均相反应采用Gibbs平衡模型,二次均相反应、非均相反应采用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气化炉中各分区的温度和气体组成,并将其结果与Gibbs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良好;在气化炉适宜的操作温度范围内,采用该模型预测了最优的氧煤比和蒸汽煤比的调节范围。  相似文献   
10.
COREX熔化气化炉风口回旋区是炉况顺行的基础,在冶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描述其形状和大小,建立了CFD+DEM(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andDiscreteElementMethod)耦合模型,对回旋区形成过程及大小进行了颗粒尺度的分析.得到床层高度为04m,气体速度1174m/s的条件下回旋区颗粒空隙度分布,当吹气时间为013s时,气体入口附近有颗粒被吹开,随着时间的推进,气体动能吹开的颗粒增多,019~021s时,形成的回旋区开始稳定.对入口处不同气体速度条件下回旋区及其附近颗粒速度进行了计算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风口附近颗粒在做回旋运动,并且随着入口气体速度的增大,吹开的颗粒增多,回旋区空腔增大,当入口气体速度为1174m/s和1683m/s时形成的回旋区较稳定,当入口气体速度大于2190m/s时形成的回旋区不太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