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自然科学   30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粒度细和高温热力作用下的成岩作用,致使储层物性整体很差。研究认为,优质储层储集空间为溶蚀(扩大)孔隙+裂隙。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是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主要为酸性流体对岩石颗粒的选择性溶蚀,导致次生孔隙增加。溶蚀作用的强弱主要与研究区酸性液体活跃有关。其中细-中砂岩溶蚀较强,而粉砂岩相对较弱。构造作用产生了裂隙,增加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研究区产生了2期主要裂隙,早期为登楼库组中—末期形成与伸张断裂有关的拉张缝,晚期为嫩江组末期形成的与走滑断裂有关的挤压隙。裂隙主要发育在断陷东南部。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区域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新生代板内裂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穹窿作用→火山作用→裂陷作用→热沉降作用等阶段,盆地形成机制属“主动裂陷”。利用研究区镜煤反射率(R0)实测值的统计分析资料,采用Royden和Keen提出的有岩脉侵入的非均匀伸展地热史模型,重建古热流和古地温,并计算成熟度C值。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的沙三段生油岩已进入生油窗;在凹陷的东部陡坡带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5.
东营断陷盆地地层流体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成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东营断陷盆地古近系发育的地层流体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至关重要。以实测数据和用测井资料预测的地层流体压力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区内的地层流体压力系统特征,并将其分为上部常压、中部超压、下部常压3个压力系统。超压系统具有纵向分带、平面分区且复杂多变的特点,但在宏观上属于盆地级的“超压流体封存系统”。超压系统对油气运聚成藏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油源、产生运移动力和通道,并决定油气充注成藏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与盆内超压系统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分为系统内、系统外和封隔层3种形式;超压系统内部的相对低压区及其上、下或侧向的泄压区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本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各微相砂体的平面及空间展布、砂体的几何形态、孔渗特征等研究 ,揭示了辽河油田沈 84-安 1 2块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储层的宏观非均质特征 .对沉积体系内河口坝及水下重力流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决口扇及决口河道砂体的几何形态特征及内部物性分布规律进行了重点分析 ,总结了本区储层特征 :单砂体多数呈正韵律 ,层内孔渗特征差异明显 ,单层层数多 ,砂体沉积微相变化快 ,储层在平面上及垂向上、层间及层内的非均质性较强 .并得出如下结论 :本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的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均达到中孔、中高渗储层标准 ,是本区主要含油砂体 .  相似文献   
7.
辽河盆地粗面斑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粗面斑岩呈次火山相顺层侵入于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地层中,全岩Rb_Sr等时线年龄为(41.5±2.2)Ma粗面斑岩呈斑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歪长石和少量斜长石,基质主要为碱性长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粗面斑岩的SiO2含量变化于59.58(wt%)到61.22(wt%),(K2O+Na2O)介于10.40(wt%)到11.83(wt%)之间,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h、Zr和Hf)和轻稀土元素,亏损Pb.除具明显的Eu负异常,粗面斑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伴生玄武岩的相似.以上特征表明,粗面斑岩是玄武岩浆直接分异演化的结果,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显著.此外,粗面斑岩亏损Sr、Eu、K和Rb,其K/Rb和Rb、Eu 和ΣREE分别呈线性相关,表明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对粗面质岩浆的演化起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这种粗面质岩石是玄武质岩浆在低压环境(≤1.0GPa)下经历大比例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而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发生超低压(约100MPa)条件下,这与本区沙三期相对稳定的大陆裂谷拉张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靖海凹陷裂谷期的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地震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方法对始新世文昌组的层序格架样式和大型强振幅砂体的成因进行讨论。研究表明:靖海凹陷与礼地块在始新世时期位置相邻,处于古南海北部的大陆边缘,且靖海凹陷始新世向海的伸展量大于海相沉积的礼乐地块;靖海凹陷始新世断陷层序内部可见与水平面快速上升的视削截反射,这与断陷作用引起的快速海平面上升有关;文昌组底部可解释出沿构造高部位分布的大型沿岸沙坝沉积,这与波浪控制下的砂质碎屑海岸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9.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板桥凹陷沙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所指近岸水下扇为深湖重力流成因.总结了这几种重要沉积相在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生物化石、沉积序列及沉积组合等几个方面的识别特征,该方法可用于类似断陷型盆地的沉积相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以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热率特点及其对地温场的影响。利用18口重点钻井内3 062个自然伽马值,依据自然伽马与生热率(GR-A)之间的关系,计算其生热率的数值,建立岩性-生热率的对比图,估算研究区放射性物质生热对大地热流的贡献以及对深部地层的增温效应。结果显示,徐家围子的平均生热率为(1.229±0.394)μW/m3,岩性是生热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流纹岩的生热率最高,平均值为2.30μW/m3,凝灰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也较高,分别为2.19μW/m3、1.75μW/m3、1.69μW/m3,而砾岩的生热率最低,为1.00μW/m3,砂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07μW/m3,泥岩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72μW/m3,煤的生热率平均值为1.32μW/m3。根据地层生热率,估算徐家围子沉积层生热贡献的热流为4.92 mW/m2,约占地表总热流70.5 m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