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热带作物区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区,尤以海南岛最为重要。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立的地理单元,使海南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旦遭受破坏将难以恢复,而且海南目前部分局部地区已存在着土地沙化、热带雨林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对实现海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国家级公益性科研机构,为适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热科院)以构建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使其迅速转化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植物物种资源类型多样。其中,木薯是一种高光效、高淀粉产量、抗旱、耐贫瘠的典型热带作物,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潜在粮食安全作物。主要用于生产淀粉、变性淀粉和燃料乙醇,目前占到我国工业淀粉市场10%和燃料乙醇40%份额,综合年产值200亿元。随着国际市场化石燃料价格的日益走高,全球性温室效应及粮食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促动,木薯的工业附加值提升,其高生物量和抗逆特性将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作物。  相似文献   
4.
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述了热带区域若干特性,即:热带区域应受热带过程支配;区域内部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不决定于热量而决定于水分;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变化急剧;是热带作物的垦殖基地.作者认为,我国的热带仅指琼雷、台南、滇南、南海诸岛等地,其中的海南岛南部及其以南区域为典型的热带区域,以北为热带边缘区域.  相似文献   
5.
《科技智囊》2014,(10):92-93
<正>1.8月21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来到自己的基层联系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拉乙亥麻村,走访牧户,与牧民群众座谈,认真听取牧民群众的意见,共话今后发展。2.8月21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贵州省农科院合作建立的"贵州芒果研究中心"在贵州挂牌成立,"南亚热带作物贵州兴义综合试验站"也同时挂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垦作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一演绎了相当长的时间.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对农垦高度重视,建立了完善的科研机制和经济建设机制来统筹全国的农垦建设.如在海南设立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专为农垦和从事热作研究的机构培育人才;专门设立热机所为农垦培育科研人员,为知识分子提供大展身手的机会;投入巨资设立试验站,为培育热带作物的高新技术品种提供场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73-73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作物栽培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58-59
针对胡椒、咖啡、香草兰、椰子、腰果和菠萝等我国特色热带作物产品加工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技术现状,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为依托,联合国内多家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对胡椒、咖啡、香草兰、椰子、腰果和菠萝等特色热带作物加工工业、装备和标准三大共性学科领域进行了联合攻关,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山竹子引种试种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51-51
山竹子,藤黄科藤黄属的果树,又称莽吉柿、倒捻子,有"热带果后"的美称,属热带珍稀水果.项目立足海南省南部,热带气候资源优势,以推广种植山竹子,建立具有热带特色的山竹子产业为目的.1950年,项目由海南省农垦科学院保亭试验站(海南省保亭热带作物研究所)从马来西亚引种山竹子种质资源,经过9年在海南保亭试种成功.继而建立了山竹子种质圃10亩,以开展育苗试验和山竹子示范推广的种苗供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科技》2011,(31):86-86
[中国新闻网]中美科学家成功破译被称为"穷人的肉"的木豆基因,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改善干旱地区农民生活。由国际半干旱地区热带作物研究所主导,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美国乔治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美国国家基因组资源中心等单位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