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自然科学   7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1996年在研究中国东北地区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分类过程中,发现赤眼蜂族Trichogrammatini、断脉赤眼蜂属MirufensGirault中3新种,其中1种已发表(娄巨贤1991),现将另外的2种记述如下.模式标本(玻片)存于沈阳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灾区区划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区划理论,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方法,将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灾区分为3个区和3个危险程度等级。并按照不同的危险程度等级区域,分别建立了发生面积预测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灾变模型在马尾松毛虫灾级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灰色理论中的灾变模型以及灰色区间模型,对马尾松毛虫灾级进行了模拟、预测和分析,从而给出了一个预测马尾松毛虫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赤眼蜂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5.
基于吉林调研农户数据,采用多个Logit模型比较分析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特性决定了该技术的采用不仅与微观农户技术需求有关,也与技术供给有关,实证也验证了农业技术供给和玉米种植规模对农户技术采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数据反映,如此经济、环保又增产的农业技术并未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与我国农技推广力度严重不足密切相关。从符合WTO规则及更好地实现我国粮食安全角度来看,我国应加大粮食主产区的农技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6.
梁世酉 《科技资讯》2010,(28):220-220
论述导致2010年桂东南马尾松毛虫成灾,是由于去冬今春温暖干旱、虫口积累、调查不周、忽略虫灾出现等原因所造成;认真执行森防法规、领导重视、提高虫情调查人员素质、普及松毛虫生物学知识、加强监测管理是做好预测预报、防止灾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在福建一年发生 2 - 3代 ,其 1龄和 2龄幼虫群集取食 ,成虫昼伏夜出 ,以 2 l:0 0 - 2 3:0 0时活动最盛 ,趋光性强 ,雌蛾产卵量平均为 193粒。通过生物农药“天时”对松毛虫四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结果表明 :“天时”对其幼虫具有较高的活性 ,4 8h的 LC50 为 0 .0 0 0 15 4mg/ m L。这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汪家社 《武夷科学》2006,22(1):34-36
通过对福建武夷山保护区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昆虫调查和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记述武夷山保护区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共16种(杂毛虫属8种、松毛虫属6种、云毛虫属1种、丫毛虫属1种),占福建省已知种类89%。文中列出分属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近期厦门市一些媒体报道在狐尾山发现大量的松毛虫,这种虫对松树的危害极大,轻者使树的生长受阻,重者导致树枯死。其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及早防治的办法有效降低其数量,从而防止虫害的大面积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10.
<正>松毛虫脊茧蜂是马尾松毛虫幼虫常见的寄生性天敌,国内分布广泛。在苏皖地区对松毛虫幼虫的平均寄生率为1.8~20.1%。该蜂在苏皖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越冬代3~4龄松毛虫幼虫体内越冬。翌年2~3月寄主幼虫虫体缩小,两端微尖,中间隆起呈纺锤形,固定在树皮下或小枝、针叶等部位。越冬代及第1代成虫发生期长,幼虫有滞育现象,因此生活史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蛹期19~24天。成虫在白天羽化、交尾、产卵,平均寿命7.7~24.7天,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成虫有较强趋光性,脊茧蜂的诱虫量与松毛虫发生数量密切相关。茧蛹期有5种重寄生天敌,全年平均重寄生率18.6%,其中以窄柄姬蜂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