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的中下层士人,为了谋求前程,背井离乡,成为游子。世路坎坷使得游子们的人生理想幻灭,进而陷入忧患的深渊。游子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不甘于草木同朽,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不愿虚度一生,而追求现世的享受游戏人生。然而短暂的享受,并不能真正的排遣心中困惑,于是借乡情和爱情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游子客居异乡,思妇"空床难独守",孤独感长期萦绕在他们心间。《古诗十九首》的诗篇都根植于这片动乱的土壤,从而具有了忧患意识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清朝陕甘总督辖区几经分合,名称变化频仍,驻地多次迁移。乾隆二十五年其名称、驻地最终固定下来,一直至清朝灭亡为止。自顺治二年到宣统三年陕甘总督共112人。以陕甘总督的任职背景和仕途履历为视点,解析陕甘总督的身份种类、民族构成、籍贯分布、任职经历及其离职原因,可以窥视出清廷的用人之道,折射出清廷和陕甘总督辖区特殊的关系,进而勾勒出这一群体在整个总督群体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去认识知识经济,从经济学角度去认识《红楼梦》的仕途经济,并在“红学经济”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吴旬初 《中国西部科技》2004,(20):127-128,95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皇帝们的心理都是相同的,他们既不喜欢下级品德高尚,又不喜欢下级才能卓越,而是认为这两种下级都是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在特定时代以特定的方式写成的,蕴含着较大的影射史学的成份。作者以其渊博的政治历史学识和深邃的思想眼光及独特的审视艺术,从个性和政治思想层面及宗教意识层面,借助李杜失败的仕途生涯,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中士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郭沫若之所以着力揭示士人格与仕途难以圆融的矛盾。既饱含着对自我一和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及对“文革”肆意残害虐杀知识分子罪行的隐晦曲折的批判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雨村热衷仕途,有宏伟抱负与不凡从政才能,迥异于贾政的为官之路。他相时而动甚至逐流扬波。他顺应了时代更被环境腐蚀,由一个难得的才俊蜕化为社会的蛀虫。他的悲剧,一方面表明人性的丑陋与贪婪,另一方面更昭示了社会的腐朽。本文从入仕理想的角度考察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的恪守、顺应的不同求索历程,剖析了士人无路可走的仕途求索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