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前美国政府经济顾问。不久前,他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怎么了?》,对美国近百年来的"繁荣发展时期"和"停滞不前时期"的两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论,指出此"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由组织化的政治活动所引导的,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他在书中深入地探讨了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美国"保守主义运动"对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不良影响,呼吁重开社会政策的公共辩论,主张政府应发挥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  相似文献   
2.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造并创新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套新的空间区位理论-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以在该领域及此前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形势预测方面的贡献,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在新形势下取得的新成果,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使经典区位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被认为与地理界所研究的经济地理学关系不大,未引起地理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克鲁格曼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研究意义及其与传统区位论的关系等方面,重新解读和审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该理论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研究和制订区域科学发展路线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前美国政府经济顾问。不久前,他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怎么了?》,对美国近百年来的“繁荣发展时期”和“停滞不前时期”的两种经济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评论,指出此“两种方向的发展”都非“自然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葛莹  朱国慧  吴野 《地理科学》2013,(3):273-281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方法,以浙江省为研究区,构造一种能刻画地理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的地理空间,修正克鲁格曼城市体系模型的均质空间假设,以期观察城市体系模型在经济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表现。模拟结果显示:1地理环境对模拟城市数目的波动具有持续、稳定的推动效应,但波动幅度不大,说明即使存在外生差异,城市体系演化仍旧主要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2在经济或地理环境下,模拟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均衡结构,均呈现近乎对称的六边形格局。但纳入地理环境,能明显提高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吻合程度。3在地理环境下,4种权重模式的模拟结果各不相同。其中模拟城市的空间分布对经济权重占优模式的反应结果与真实环境比较一致,说明经济地理因素对浙江城市体系演化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宋长青  马中华 《地理学报》2012,67(12):1716-1716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个学科已经发展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脉络。一个脉络接受经济学对“经济”的定义,专注于“抽象世界”的研究,如20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时期的经济地理学,以及90年代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另一个脉络则关注真实世界,广泛研究各种力量对现实经济空间的塑造过程。后者可追溯到30 年代的“区域主义”时期,但其主流意识形成于 90 年代的“文化和制度转向”。当然,两者都是经济地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于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国内已经有不少的译著或相关介绍文献。而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真实世界上有什么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还缺少系统的阐述。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译著《当代经济地理学导论》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著名经济地理学者特雷弗·巴恩斯 (Trevor Barnes)所评论的,“经济地理学终于有了一本真实反映我们所处世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6.
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刘安国  杨开忠 《地理科学》2001,21(4):315-322
在传统的空间经济格局研究中,以杜能为代表的古曲区位论和以克里斯塔勒与廖什为代表的代近区位论将经济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规则性视为理所当然的,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规则性,人们却不得而知,1990年代,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克鲁格曼将对自组织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之中,建立起多中心城市的空间自组织模型,他以对厂商之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为基础,向我们清楚地阐明了经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形成大范围内的有规则的经济空间格局的内在机理,即“从不稳定产生秩序”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评述了80年代以来着名经济学家P.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以及空间经济模型。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与常规地理学的不同之处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对于形成区域不平衡发展的深层原因,代表性的区域史学者和经济学学者,分别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历史现实和经济理论层面予以解释,施坚雅认为自然地理与古代城市建筑材料,是影响明清时期中国各大区域内形成核心-边缘结构的关键因素;缪尔达尔与赫希曼则认为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多种因素循环累积的结果;而克鲁格曼则把偶然因素作为第一推动力,由其所形成的"生产区位"与"需求区位"的循环累积,是促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形成中心-外围结构的动因;而把"特定地域视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地把握它的总体发展"的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区域整体史观,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