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49篇
  免费   7061篇
  国内免费   3534篇
医药卫生   163444篇
  2024年   832篇
  2023年   2755篇
  2022年   2569篇
  2021年   3324篇
  2020年   3171篇
  2019年   3706篇
  2018年   1927篇
  2017年   3451篇
  2016年   3601篇
  2015年   4410篇
  2014年   7922篇
  2013年   7526篇
  2012年   9839篇
  2011年   10684篇
  2010年   9845篇
  2009年   9411篇
  2008年   10004篇
  2007年   9054篇
  2006年   8249篇
  2005年   8511篇
  2004年   7145篇
  2003年   6644篇
  2002年   5212篇
  2001年   4813篇
  2000年   3651篇
  1999年   2857篇
  1998年   2286篇
  1997年   1956篇
  1996年   1805篇
  1995年   1478篇
  1994年   1085篇
  1993年   698篇
  1992年   681篇
  1991年   573篇
  1990年   557篇
  1989年   544篇
  1988年   164篇
  1987年   145篇
  1986年   135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夏璐  唐仕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10):1750-1753
目的:比较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及紫杉醇单纯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胸腺瘤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方法: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经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为恶性胸腺瘤并在我院肿瘤中心进行姑息性化疗的患者68例。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为观察组(37例);单纯化疗为对照组(31例)。28天为一周期,共化疗4周期。结果:两组患者均无人发生过敏反应。观察组可有效减轻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恶性、呕吐、四肢麻木、关节肌肉酸痛和白细胞下降(P<0.05),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胸闷症状和全身疼痛(P<0.05),在肿瘤控制方面,康莱特联合化疗的疗效较单纯化疗稍好,但均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胸腺瘤,具有减轻患者疼痛、减轻化疗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健脾生血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贫血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同济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贫血患者1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给予健脾生血片治疗,3片/次,3次/d,疗程3个月;对照组给予生血宝合剂治疗,15 m L/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调素(Hepcidin)、血清IL-1β、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C反应蛋白(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量表(MLHFQ)和不良事件。并随访2组心血管事件次数,住院次数与全因死亡率。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完成了前3个月的治疗,随访期间脱失2例;对照组治疗期间1例患者退出研究,随访期间脱失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贫血有效率98. 6%,对照组有效率11.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铁蛋白水平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IL-1β、血清TNF-α、血清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LVEF、6 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命质量量表(MLHFQ)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异常,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1年随访,观察组心血管事件人均发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 0. 05),但2组住院次数和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健脾生血片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伴贫血,减少心血管发生次数,并且安全性良好,其作用机制与提供准确足量铁元素、抑制铁调素表达,抑制慢性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异常肌反应(AMR)的变化特点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VD术中采用AMR全程定量化监测患者的AMR变化特点,减压操作前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A1组、1倍为A2组,手术结束时AMR完全消失为B1组、未消失为B2组,B2组中AMR阈值较基础阈值升高≥1倍为B2a组、1倍为B2b组,对各组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1组21例中,19例立即治愈,1例延迟治愈,1例未愈; A2组52例中,35例立即治愈,9例延迟治愈,8例未愈。A1组较A2组疗效好(P=0. 046)。B1组50例中,4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3例未愈; B2组23例中,12例立即治愈,5例延迟治愈,6例未愈。B1组较B2组疗效好(P=0. 003)。B2 a组的治愈比例较B2 b组高(分别为14/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45)。结论 AMR在术中的变化特点对术者有重要参考意义,AMR在减压前升高、在手术结束时完全消失、未消失但升高较基础阈值≥1倍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PCI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入院后,两组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予以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凝血指标PT、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相关血清指标HO-1、GF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GF-β1、IGF-1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PCI患者凝血功能及相关血清指标,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8.
《中成药》2019,(5)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参麦注射液(红参、麦冬)中人参皂苷Rg_1、Re、Rf、Rb_1、Rc、Ro、Rb_2、Rb_3、Rd的含有量。方法该药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6℃;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9种人参皂苷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96.7%~102.3%,RSD 2.3%~4.4%。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参麦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变异弓状线病例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施行TEP的60例弓状线变异患者资料,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人为切开腹直肌后鞘及其后面的腹横筋膜创建一条人工弓状线,并对其后面的腹膜前间隙进分离。影像记录弓状线的形态和手术步骤。 结果低位弓状线50例(83.3%),位于脐下8~12 cm,表现为不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向下呈逐渐变薄、变少的散在纤维。无弓状线10例(16.7%),有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并一直延伸至耻骨。以人工弓状线为界分为两个层面,前面的是腹直肌后间隙,后面是腹膜前间隙,位于腹横筋膜(含有后鞘)与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是TEP理想的分离层面,沿此间隙向下分离与Retzius间隙相连,然后向外分离Bogros间隙。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30±15)min,术中腹膜损伤率8.3%(5/60)。术后发生血肿3例,血清肿2例,皮下气肿3例,无慢性疼痛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低位和无弓状线患者的TEP手术中安全有效、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脉逐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运动耐量、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 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194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每组各97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医药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脉逐瘀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积分、运动耐量、NT-pro BNP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水平的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给予生脉逐瘀汤辅助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2.7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6.29%(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Lee氏心衰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中药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中药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中药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中药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两组LVESD、LVESV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中药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生脉逐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和心功能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