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2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聚环氧氯丙烷(PECHCH)/N(4-乙氧基苄叉)4-丁基苯胺(EBBA)复合膜对氧气和氮气的透过性和选择性。用示差扫描量热计(DSC)、解偏振光强仪(DLI和偏光显微镜考察了复合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当PECH/EBBA复合膜处于液晶的向列相转变温度时,有较高的气体透过性和选择性。发现只有复合膜中EBBA含量在30wt%以上,PECH和EBBA呈非均相混合时,才有较明显的富氧效果。当EBBA含量达50wt%时,氧氮分离系数α=3.78。  相似文献   
2.
通过电化学共沉积方法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高聚物/钙磷陶瓷复合膜层。用XPS、SIMS等对复合膜层的化学组分进行表征,证明少量有机高聚物可能在分子层次上掺杂形成有机高聚物/羟基磷灰石复合膜层。对电沉积HAP陶瓷膜层进行微刮痕实验表明,陶瓷膜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聚乙二醇不饱和聚酯网络-LiClO4)中进行吡咯聚合原位制得了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界面结构,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复合膜的电化学杂脱掺杂性能。结果表明,聚吡咯/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双层复合膜具有相互穿插渗透的固/固密接界面结构,这种界面结构改善了聚吡咯和聚俣物固体电解质间的界面接触,提高了聚吡咯在聚俣物固体电解质中的电化学掺杂脱掺杂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聚砜(PSF)中空纤维超滤为基膜,二苯甲酰-L-酒石酸(L-DBTA)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采用表面热聚合方法制备了L-DBTA印迹中空纤维复合膜。该复合膜对异丙醇/水体系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对于w=0.20和0.50的异丙醇/水体系,经过一次浸膜制得的L-DBTA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分离因子分别为2 400和5 690,通量分别为1 440 g/(m2.h)和551 g/(m2.h);对于w=0.95的异丙醇/水体系,浸膜液浓缩一倍,经过两次浸膜制得的L-DBTA分子印迹复合膜分离因子可达82 100,渗透通量可达739 g/(m2.h);对于异丙醇/水体系,通过实验,获得了L-DBTA分子印迹复合膜与一般渗透汽化膜相反的分离规律:料液温度升高,L-DBTA分子印迹复合膜的渗透通量下降;随着料液浓度的升高,分离因子出现最大值时的温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天然可吸收的壳聚糖为膜载体,加入具有抗菌消炎、促进创面愈合的槲皮素制成复合膜,拟通过动物模型对该膜的药理作用进行初步观察。目的:观察槲皮素壳聚糖复合药膜对NaOH所致大鼠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NaOH烧灼法制备SD大鼠口腔溃疡模型80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壳聚糖膜组在溃疡处贴壳聚糖膜,复合膜组在溃疡处贴槲皮素与壳聚糖复合药膜,冰硼散组在溃疡处喷洒冰硼散,2次/d,直至溃疡完全愈合为止。另外从上述实验动物中取SD大鼠10只,在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创面制作后次日,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冰硼散组创面涂抹冰硼散液,壳聚糖组创面涂抹壳聚糖液,复合溶液组创面涂抹槲皮素壳聚糖液,2次/d,连续给药3d。结果与结论:复合膜组各时间点的溃疡面积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且给药后第2,4天的溃疡面积也小于冰硼散组(P<0.05)。在溃疡表面感染程度上复合膜组明显好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冰硼散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复合溶液组创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丙二醛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可见槲皮素壳聚糖复合药膜可促进溃疡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创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1淀粉/聚乙烯醇复合生物膜的制备及其表征——见2010年14卷8期1414页。2可降解多孔淀粉/聚乙烯醇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见2010年14卷34期6328页。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9)
目的研究分子印迹复合膜在拆分延胡索乙素对映体中的应用。方法以偏聚乙烯微孔滤膜为载体,左旋延胡索乙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分子印迹复合膜,并进行渗透试验。再应用自制左旋延胡索乙素分子印迹整体柱考察其拆分性能。结果左旋延胡索乙素、致孔剂(氯仿)、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最佳比例为1∶10∶5∶20,所得分子印迹复合膜中左旋延胡索乙素的渗透率高于右旋延胡索乙素。结论分子印迹复合膜对延胡索乙素具有一定拆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海藻酸钠-结冷胶复合膜制备工艺,提高其抗水性能。方法 以透水率和溶胀度为考核指标,选取共混液总浓度、组分比例、丙三醇浓度、钙离子浓度、交联时间和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利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筛选出了对实验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然后通过最陡爬坡试验进一步缩小考察范围和确认中心点,最后利用Box-Behnken(BB)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结果 对实验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分别为:组分比例、钙离子浓度、总浓度;实验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组分比例201.64%、钙离子浓度5.05%、总浓度2.41%,丙三醇浓度0.5%,交联时间5 min,干燥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的透水率和溶胀度分别为72.28×10-8 g/msPa,66.09%。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制备壳聚糖(CS)-细菌纤维素(BC)复合膜,并测试该复合膜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及其生物相容性,探究CS-BC复合膜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CS和BC按不同的质量比混合,超声破碎使两者分散均匀,通过自蒸发分别制备出纯CS膜和CS∶BC分别为10∶1、10∶3、10∶5、10∶7和10∶9的复合膜,将制备的各组膜通过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浸泡除酸处理后备用。采用力学万能实验机来测试各组膜分别在干态和湿态下的拉伸强度(n=6)。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拉伸强度最大组复合膜的微观结构,而其成分构成则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将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别与空白对照组(不加膜)、纯CS膜组和拉伸强度最大的复合膜组(n=5)共培养1、4、7 d后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 在CS基质中加入BC后,扫描电镜观察示复合膜的横截面呈现出有序的层状结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复合膜中存在BC。CS-BC复合膜的拉伸强度随BC比例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CS和BC的质量分数比为10∶7时该复合膜在干、湿态的拉伸强度均达到最大,分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制三叶委陵SD-Zn复合口腔溃疡膜,并通过建立动物溃疡模型观察三叶委陵SD-Zn复合膜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壳聚糖作载体,加入三叶委陵浓缩液和SD-Zn粉等药物,制备复合口腔药膜;用碱烧灼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将动物分3组,分别为不给药组、壳聚糖膜组和三叶委陵SD-Zn复合膜组,于不同时间观察溃疡外观,溃疡面积和溃疡愈合速度。结果:制备的三叶委陵SD-Zn复合壳聚糖药膜符合口腔药膜的一般性状表征;通过大鼠口腔溃疡模型初步观察到复合膜组的溃疡外观和充血水肿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膜组溃疡平均愈合速度明显提高,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该药膜能够使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破坏和缺损的口腔黏膜上皮尽快修复,减少充血水肿并促进愈合,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