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40篇
  免费   799篇
  国内免费   263篇
工业技术   13102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351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282篇
  2018年   141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710篇
  2013年   606篇
  2012年   740篇
  2011年   850篇
  2010年   905篇
  2009年   788篇
  2008年   829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368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9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6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欧洲碳排放发展的情况,并简要概述了中国铝行业碳排放现状、实行碳排放的必要性及对国家整体目标达成的重要性,最后对铝行业节能减排提出了几点思考。近年来,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成果显著,2018年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预定目标。近期,中国再次承诺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2.
3.
4.
成功合成了2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并探究其在CO2电催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二维ZIF-L催化剂的CO2电催化还原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显著高于ZIF-7。在-1.3 V(vs.RHE)时,CO法拉第效率可达78.5%,是相同电势下ZIF-7的近2倍;CO的电流密度为16.8 mA/cm2,高于文献中报道的Zn基MOFs上CO的电流密度值。二维ZIF-L催化剂独特的孔腔结构有利于CO2的吸附,从而有效催化CO2电还原。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8000Nm~3/h制氮装置的工艺流程以及分子筛纯化器的工作原理。描述了8000Nm~3/h制氮装置分子筛纯化系统在更换分子筛后,出口空气中CO_2含量超标的现象,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措施实施后,解决了CO_2含量超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19,(11):2533-2537
制备了具有高CO_2吸附性能的TEPA/MCM-41固体胺吸附剂,并采用N_2物理吸脱附、XRD、FTIR、EA、TG-DSC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表征。采用重量法测试了吸附剂的吸附与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吸附温度为75℃,CO_2/N_2(体积比12%/88%)的气氛条件下,60%TEPA/MCM-41的吸附量最高为123.24 mg/g,经5次循环吸脱附后,CO_2吸附量降低约7.8%。同时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对吸附剂的设计与反应器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1-氨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和L-赖氨酸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多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1-氨丙基-3-甲基咪唑赖氨酸([APmim][Lys]),用于对CO_2的吸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单因素法研究浓度和温度对离子液体吸收CO_2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该离子液体的循环稳定性。结果发现:在30℃时,质量分数为20%的[APmim][Lys]离子吸收液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对CO_2的吸收量可达1.72 mol/mol IL;经过7次循环吸收-解吸操作,吸收率仍高于89.5%,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二氧化碳在油田驱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在实际应用期间,二氧化碳都处于超临界状态,具备极高的溶解能力与萃取能力。当前,在美国与加拿大等国家,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式,能够形成良好的注入能与原油的混合流体,并在相互混合之后,形成良好的流体间转换形式,不存在界面与表面张力,能够将残余油的饱和度降到最低。在实际处理期间,可通过相互混合与动力混合的方式,形成驱油模式,并在接触之后,不断从油中提取与萃取碳轻质成分,在相互混合之后,能够替代化学剂使用,可形成良好的使用机制与原理,为其后续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在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使用中,不同渗透率会形成不同的影响机制,应针对渗透率进行合理的分析,了解具体影响情况,确保在仔细分析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对4种吸附剂吸附高纯CO_2中的水进行了研究,从吸附原理方面对实验结果分析阐述,采用CNA-2和国外-1吸附剂吸附高纯CO_2中的水,均可以达到电子级CO_2国际质量指标,CNA-2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水利部对21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kW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kW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kW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kW以上的小水电强省。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替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每年减少砍柴1.49亿m^3,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t,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