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10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赵本山自认,一群农村人拍《乡村爱情4》这样一部农村的戏还算有把握。我们这种接地气的,观众比较喜欢。不接地气、远离现实一度是央视  相似文献   
2.
宋如郊:作文教学有一个长期困扰基层课堂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大面积地存在立意偏狭、思路老套、事例陈旧、语言干瘪、缺乏新颖表达的状况.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才能有效解决它?请大家围绕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要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观察的角度,学会观察的方法,学到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如何用有情有味的语言表述。只有让作文教学走上"回家"的路,才能真正拥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潇洒。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闻行业年度最高奖项,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榜单的出炉都会受到新闻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极大关注,并影响下一年度媒体选登新闻作品的导向。源于此,吕道宁先生“优中选优”的集结出版《问鼎中国新闻奖》,对指导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办报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书中创新性地将采编经过实录纳入其中,更可视为广大编辑记者学习临摹的指南,是一部“接地气儿”的新闻实用书,可以说为新闻界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相似文献   
5.
刘伟 《传媒》2015,(24):12-14
"聚焦社会关注点,正确引导舆论,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大特点."笔者很赞同对这届新闻奖的这一评价.什么才是好新闻?笔者以为,既关注了正在发生的事实,还能预见社会的正确走势,这应该就是好新闻.本届获奖新闻基本涵盖了2014年的所有重大事件,这说明:作者在社会责任担当方面没有缺位;作品在正确舆论引导方面没有失声;媒体融合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6.
创新,一个动词、一种理念。动是要更新、要创造、要改变,理念是独特性的思维观点。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对立统一过程,其培育关键在于价值体认。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的价值体认要驾驭趣点聚人气,浸润价值体验;打通堵点接地气,强化价值澄清;增值而评增底气,贵在价值内化;外化于行长灵气,践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环境复杂,一个事件往往引得风生水起,众说纷纭中观点良莠杂陈。广播如何在导向上正确引领社会热点,既把握好舆论主导权,弘扬主流价值观,又不失报道的鲜活生动,让受众喜闻乐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系列话题大讨论报道,带来新的启示。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其事实可从另外角度解读,如不卫生、传染疾病、丢面子等。这些议论很容易且已在部分公众和保洁员家属中形成,其观点从世  相似文献   
9.
10.
"接地气"现在是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人们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感"。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名篇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就是因为作家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品尝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鉴于此,我们建议广大同学在写作中也要"接地气",去关注万家灯火、体味苍生疾苦,走进真实的百姓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